v,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持续扶持,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不少产业
园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热情。截止目前,张家港产业园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盐城环保科技城等多家园区主动将节能环保产业定位为支撑园区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园区是科技-工业的综合体:从研发角度看,节能环保产业园区一般都是依托于研究机构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很大的科研优势;从资源共享角度看,园区内聚集的大量节能环保产业,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联动发展,既减少资源浪费又节约运输采购成本;从产业链角度看,上游的设备制造和下游的金融、法律、风险投资等的配套服务覆盖了整个
产业链。
从目前我国先进园区的发展经验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园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先进节能环保产业园总是坚持“重引导、搭平台、夯基础”的原则,以人才为根本,以企业为核心,以政府为主导,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聚集科研资源,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节能环保产业园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载体,对科研资源有着巨大的需求和天然吸引力。它在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带动园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园区的整体发展又进一步强化科研资源的具体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着力
规划引导,形成产业特色。任何一个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会积淀形成一种或几种特有的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而形成的特色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提高节能环保产业园区的知名度,还能有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四、建设高效投融资体系,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服务、中小节能环保企业成长的孵化服务,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撑。因此先进产业园区都建有高效的投融资体系,保障节能环保企业和园区的大量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随着“十三五”新时期的到来,有关下一个五年规划的讨论不仅成为节能环保产业界的热门话题,更是成为希望将节能环保打造为主导产业的园区管委会的思考重点。笔者依托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的深入研究,结合丰富的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经验,对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为主体的
产业园区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供经验借鉴。
一、通过创新集群模式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园区的地理位置一般处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密集的区域,产学研紧密结合,能够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运用,在短时间内实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以北京市中关村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区为例,海淀区拥有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居全国首位。中关村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区把科技、研发优势转变为实际生产力,为中关村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备技术基础。
二、通过政府力量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园资源对接。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新兴产业之一,起步发展较晚,产业发展基础相比传统产业较为薄弱。面对如此产业发展现状,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无论是资金上还是资源上的充分支持。以湖南省环保产业示范园为例,园区优先扶持8家2015年产值目标超过10亿元的企业15家节能环保名牌企业;设立5000万元的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环保企业设备抵扣和折扣;对环保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三、通过融资扶持促进公司并购及业务扩张。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撑,而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通常需要巨额投入,所以现有的节能环保企业多依靠并购做大做强,或者借助并购。在此过程中,产业园区提供的融资担保就显得非常重要。以2013年涉及环保领域的80余家并购项目中的部分为例,瀚蓝环境以18.5亿元购买创冠10个垃圾焚烧项目100%的股权,至此,瀚蓝环境从一家小型水务公司变身成为国内前十的固废处理公司。
四、通过坚持节能环保产业园特色发展路线带动地方环保产业发展。各个园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不相同,每个节能环保产业园区都应该结合自身现有细分产业和技术状况。以长三角区域内的节能环保产业园为例,上海燕龙基再生资源利用基地以废旧比例的回收深加工为特色;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着力瞄准产业“水、气、声、固、仪”五大领域,并在这些领域选择重点。这些园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均考虑到了周边区域的竞争,做到了错位发展。
五、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实现产城融合。着力营造产业创新环境,建设一流的产业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产研一体化”,推动关联性技术普及,将工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特色融合,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为例,它借助上海国际化发展的理念和视野,集聚商机、集聚需求、集聚信息、集聚企业,推动形成节能环保产业链,培育发展为高水平、国际化、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业的示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