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金秋时节,放眼丹江口市,呈现在眼前的,到处都是绿萌成林、挂满金黄果实的果园,一派丰收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这就是丹江口市人民,历经四十六年的艰苦努力,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不断发展而崛起的柑桔产业。
产业发展 成绩斐然
(一)产业基地已具规模
丹江口市从1963年开始引种试种柑桔,经过46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柑桔基地面积达到304720亩,2008年柑桔总产量达到31230万公斤,柑桔面积和柑桔产量均名列全省前茅,成为湖北省重要的柑桔板块生产基地和我国北缘地区最大的柑桔生产基地。2001年被国家授予“中国柑桔之乡”,2004年被省农业厅列入全省水果大县(市)和全省优质水果板块基地县(市),2006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板块基地建设先进县(市),2007年国家北缘柑桔试验站落户我市,2008年被列入国家优势柑桔产业特色生产区,标志着我市柑桔产业基地已经进入国家柑桔大板块规划之中。
丹江口市柑桔基地具有集中连片的特点,柑桔主要分布于汉十公路、丹郧公路沿线和丹江口库区两岸海拔300以下的丘陵山地,已经形成了丹江口库区两条百里柑桔带。全市20个乡镇办232个村中,有13个乡镇办168个村种植柑桔,其中柑桔面积在3万亩以上的有5个乡镇,千亩以上的村(场)有76个,形成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柑桔专业村(场)和近万个柑桔种植大户,柑桔已成为丹江口市面积最大、产量最多,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发展优势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产业效益日益显著
丹江口市柑桔已经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农业优势产业,其综合效益日益显著。一是为广大桔农增收的经济效益显著。柑桔产业综合产值达3亿元,惠及全市15万桔农,全市农民人均柑桔收入近千元,桔农人平柑桔收入达2000元。特别是库区,柑桔已成为广大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不少桔农在九十年代就因种植柑桔实现了脱贫致富,目前不少柑桔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会事业得到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模范村。二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安置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的社会效益显著。柑桔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包装印刷业、交通运输业、旅馆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每年还为近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柑桔销售期间找到了采果、装运、中介等就业门路,增加了收入,实现了一业发展、多业兴旺的好局面。三是保护库区环境的生态效益显著。柑桔树四季长青,花香宜人,不仅保持水土的效果好,而且十分有利于美化、净化、香化库区生态环境,确保丹江口库区水质优良。因此,在丹江口库区发展柑桔产业,是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绿色环保产业。
(三)产品创优成绩突出
丹江口市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充足,加之丹江口库区大水体的调节作用,孕育了发展柑桔产业良好的环境条件,所生产的“武当”牌柑桔,具有色泽鲜艳、含高糖高酸、风味浓郁、贮运性好的品质特点。早、中熟温蜜柑(龟井、尾张)在1989年首次获得农业部优质水果奖之后,又多次在全国、全省获得荣誉,并分别被授予“中华名果”、“湖北十大名果”、“湖北省名牌产品”等称号,自2004年以来,又相继获得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称号,使“武当”牌柑桔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产品销畅华北、西北、东北等12个省(市、区)的80多个大中城市,并多次出口到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一致好评。随着“武当”柑桔品牌的创建和宣传力度的加大,“武当”柑桔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目前已进入超市和高端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宽了销路,使“武当”柑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品牌战略已经取得了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精品果园建设和设施栽培快速推广
2006年,我市在省农业厅和华中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柑桔设施栽培示范,并取得成功;2007年设施栽培面积扩大到10亩;2008年扩大到5个乡镇9个专业场,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80亩,铺设地面反光膜500亩,使柑桔设施栽培得到快速发展。同时采取果园疏密间伐、起垄栽培等措施,建设精品果园20000亩。精品果园建设和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加快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了产业素质,促进了柑桔产业由快向好的方向发展。
(五)产后处理发展迅速
为了提高柑桔优质果品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综合效益,自2003年以来,我市通过自力更生和招商引资,建设了24条柑桔洗果分级打蜡生产线,年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同时,通过建设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带动了产地市场建设,培植了6个柑桔专业合作社,在全市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全市柑桔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推进了柑桔产业化进程。
得力措施 力促发展
丹江口市柑桔产业的发展,是全市人民四十六年奋斗的结果,是不断探索、总结、创新的结果,也是各项措施叠加效应的结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专抓产业发展
丹江口市历届党委、政府都将柑桔作为重要产业来抓,倾注了大量的领导力量,为产业发展排忧解难。特别是2004年,市委又成立了柑桔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一名领导,组建一个专班,落实一笔经费,专门负责协调人、财、物的问题,全程服务于柑桔产业,为柑桔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在总结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加快产业发展步伐,200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的文件,在项目扶持、土地流转、金融信贷、供水供电以及税收等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例如,连片开发500亩以上的,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规划范围和当年计划内,农户连片开发并验收合格的,每亩补助200-300元苗款和物资款;每建一条打蜡生产线,补助10万元;每组建一个柑桔专业合作社,扶持3-5万元;每建一个柑桔产地销售市场,扶持30-50万元;每购一只柑桔周转箱,补助10元;对销售500万斤柑桔以上的大户,奖励0.5-1万元等。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桔农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开发柑桔产业的积极性。以2004年为起点,全市柑桔产业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车道,面积由2004年的18.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0万亩,平均每年新发展2万多亩,并且开发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建立科技支撑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自2005年以来,我市与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柑桔产业发展技术合作关系,华农大每年派出专家来我市开展新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邀请国外柑桔专家来我市开展学术交流,为我市提供柑桔优良品种,为我市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我市柑桔产业发展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同时在华中农业大学和省农业厅果品办的支持下,国家北缘柑桔试验站也落户我市,使我市成为国家柑桔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协作单位。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建立科技协作关系,为我市柑桔产业发展建立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近几年来,我市柑桔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得益于专家的指导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为了建立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我市于2007年在全市农技队伍和国有柑桔场中,通过考试考核,分离出30余人,成立了6个柑桔技术区域服务中心,专门从事柑桔技术推广工作,这在全省尚属首创。柑桔中心的成立,稳定了柑桔专业技术队伍,有利于柑桔产业技术的推广和各项工作的落实,为促进柑桔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00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文件之后,为了重点支持柑桔产业发展,将各部门用于柑桔产业发展的资金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用于柑桔基地开发、低产果园改造、产后处理生产线建设、市场建设、果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每年拿出近百万元,用于柑桔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设施栽培,保证了产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办成了一批示范样板和亮点。
(五)推广柑桔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实施国家柑桔技术标准的同时,我市于2004年发布了《丹江口市优质无公害柑桔栽培技术规程》,全面推行柑桔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2005年我市被列入国家第五批农业(柑桔)标准化示范区,2007年通过了验收。2008年我市又制定了《武当蜜桔》省级地方标准,9月19日在武汉通过了专家审定,即将发布。通过实施柑桔标准化生产,使柑桔的产品质量及安全性有了明显提高。自2004年以来,我市柑桔相继获得了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
(六)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带动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我市相继培植了蔡家渡果园场、玉皇顶果园场和羊山园艺场等一批生产型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种改良、产品销售等方面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为了提高广大桔农的市场意识,转变桔农的经营观念,2007年以来,以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有实力的柑桔大户为依托,组建了6个柑桔专业合作社,同时在全市发展了一批中介服务组织,建立了一支柑桔销售队伍,使柑桔果实卖的速度快,卖的价钱高,解除了广大桔农的后顾之忧,由此带动了产业发展。
展望未来前景美好
丹江口市柑桔产业已具有较大规模,产业基础比较好,为创建北缘地区优质柑桔示范区奠定了基础。随着国家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建设,库区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产业建设资金将会大幅增加。我们将抢抓全省优势板块基地建设、南水北调库区移民建设、退耕还林、新一轮扶贫开发等机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低产低质低效果园实施改造,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市场建设力度,加快精品果园建设,开展系列深加工,实现更高标准的产业化经营。力争到2015年,全市柑桔总产量达到50万吨,优质果品率达到70%以上,精品果园面积达到20万亩,产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柑桔深加工达到5万吨,柑桔出口1万吨,果园基础设施配套、市场体系健全,真正成为北缘地区最有实力的柑桔产业基地,为我国柑桔产业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