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0 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负众望,快速发展,至“十二五”期末,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 8% 左右,顺利完成既定目标 , 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涌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撑。具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就可以归纳为六大特征。
“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就
第一,发展速度快。“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十二五”期末,国家信息中心监测的战新(27 个)重点行业规上企业收入达 16.9 万亿元,占工业总体收入的比重为 15.3%,较“十一五”末提升 3.4 个百分点,期间年均增速达 18%。从 A 股上市公司统计数据来看,“十二五”期末,战新上市公司营收总额达 2.6 万亿 元,占上市公司总体收入的 8.7%,比“十一五”末高出 3 个百分点。近几年战新上市公司营收增速也持续上升,与上市公司总体相比领先优势逐渐扩大,走出了一个“喇叭口”的趋势。2016 年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速达 18.2%,高于上市公司总体 13.3 个百分点。
第二,运行效益好。“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率始终高于大部分传统产业,具有强大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率达到 9.1%,高于上市公司总体(扣除金融业)3.3 个百分点。由于效益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吸引社会资金逆势加大投入,数据显示,2011-2015年生物、绿色低碳以及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过 20%,明显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 12.5% 的增速。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政府对投资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截至 2016 年 9 月底,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共参股设立了 183 只创投基金,总规模 497.8 亿,覆盖全国 32个省市,带动 20 多个省市设立了引导基金,扶持创新型企业 1487 家,实现社会就业 33.1 万人,吸引 606 家中外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参与。
第三,产业创新多。战略新兴产业作为技术高度密集,创新异常活跃的产业领域,是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逐年提升,且始终高于上市公司总体,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达到了 6.2%,高于上市公司总体2.7个百分点。同时,创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获取国际优势地位的利器。高端装备领域,我国自主研制的喷气式支线客机 ARJ21-700 完成了全部研发试飞工作,2014 年 12 月 30 日,国产新支线飞机 ARJ21 完成适航取证,迈出投入商业运营前的最后一步;2015年 11 月 2 日,C919 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下线;981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创造世界半潜式平台之最,2012 年 5月 9 日在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天河、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机运算能力名列世界前茅,2013 年,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 33.86 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生物领域,国家一类新药海姆泊芬和注射用海姆泊芬研发成功;我国研发的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疫苗“益可宁”获准上市;全球首个小分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艾得辛”实现上市。
第四,高端化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实力显著增强,不断助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具体来看,“十二五”期末,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主营收入达 1227.9 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 倍;高铁运营里程达 1.9 万公里,占铁路运营总里程的比重达 15.7%,而“十一五”末这个数字仅为 5.6%;北斗导航产业总产值已达 570 亿元,占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的 30%。在人工智能浪潮带动下,2015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 6.6万台,是 2010 年的 4.4 倍,年均增长34.5%。此外,新材料领域也取得突破发展 , 规模实现 20% 以上的高速增长,“十二五”期末达到 2 万亿元。
第五,成果惠民生。“十二五”期间,信息技术以及生物等战新领域发展成果普惠人民,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新助力。一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发展,创新成果和应用范围不断丰富,与传统产业融合程度也在快速提升,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2015 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 16.2 万亿元,为 2010年的 3.4 倍。网民及手机网民规模分别为 6.88 和 6.2 亿人,较 2010 年增加 2.31 亿人和 3.17 亿人。中国移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 4G 网络。二是生物产业实现稳步发展,从 2010年 1.8 万亿发展到 2015 年 4 万亿,为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生物医药领域大量新药研发成功 , 并推入市场应用。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迅速,我国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医疗市场。生物农业领域,种子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物制造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等大宗产品规模稳居全球第一,产值超过 1000 亿元。
第六,可持续发展。伴随着节能环保、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突出贡献。节能环保产业来看,“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5 年,全国环保行业营业收入约为 4.5 万亿元,较 2011 年提升 1.4万亿元。环境质量也得到稳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同时污染治理效率也得到明显提升。节能降耗取得长足进步 , 节能服务业总产值从 2010 年 836 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3127 亿元,年均增幅为 30.2%。新能源产业来看,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经济性大幅提高。2015 年底,我国新能源(太阳能光伏、风能、核电、生物质能)装机容量达 208.6GW,占发电装机总量的13.8%,较“十一五”末提升 8.9 个百分点,装机量年均增长 34.7%。我国已成为全球风能、光伏装机容量最大、生物发电装机容量第二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步入爆发式增长快车道,2010年销量仅为 7200 辆,2015 年销量达33.2 万辆,年均增速超 100%。
“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展望
2016 年 12 月 19 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 号), 对“十三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下面,按照规划包含的十大部分对“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展望。
第一,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十三五”时期,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把握全球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遵循产业发展思路,以创新壮大引领为主线,以五大领域为主要内容,以集群发展为着力点,以营造生态为改革方向,以重大工程为突破口,以合作发展为基本途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由“培育”向“壮大”深化。表现在,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二五”的 8% 提高至 15%,形成 5 个产值规模 10 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 100 万人以上。
在“十二五”四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十三五”要牢牢把握以下五个产业发展原则:坚持供给创新、需求引领、产业集聚、人才兴业以及开放融合,促进一批新兴领域发展壮大并成为支柱产业,持续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规划》另一大重要变化是将原有七大领域整合调整为五大板块八大领域。其中,在保留“十二五”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板块的基础上,将高端装备、新材料两大领域合并为高端装备与新材料板块,将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个领域整合为绿色低碳板块,同时新增数字创意板块,实现向创新经济的跨越。
第二,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以“十二五”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 以上为依托,到 2020 年,力争在产业薄弱环节实现系统性突破,总产值规模超过 12 万亿元。
第三,促进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引领中国制造新跨越。以“十二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精密化及新材料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基础,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围绕“中国制造 2025”战略实施,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塑造中国制造新形象,带动制造业水平全面提升。力争到2020 年,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超过 12 万亿元。
第四,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培育生物经济新动力。把握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新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的新趋势,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加快农业育种向高效精准育种升级转化,拓展海洋生物资源新领域、促进生物工艺和产品在更广泛领域替代应用,以新的发展模式助力生物能源大规模应用,培育高品质专业化生物服务新业态,将生物经济加速打造成为继信息经济后的重要新经济形态,为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支撑。以“十二五”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 20% 以上为基础,到 2020 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 8万亿 -10 万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
第五,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结合“十二五”产业发展目标,在新能源汽车产销50万辆、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 4.5%、二氧化碳年减排量超过 4 亿吨的背景下,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要求,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到 2020 年,产值规模达到 10 万亿元以上。
第六,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创造引领新消费。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 2020 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 8万亿元。
第七,超前布局战略性产业,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以全球视野前瞻布局前沿技术研发,不断催生新产业,重点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高度关注颠覆性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掌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储备、拓展战略空间,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第八,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根据各地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因业布局、因时施策,加快形成点面结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调共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支持创新资源富集的中心城市形成以扩散知识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打造 10 个左右具有全球影响力、引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产业集聚区,培育百余个特色鲜明、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形成区域增长新格局。
第九,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拓展合作新路径。贯彻国家开放发展战略部署,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新机制,建设全球创新发展网络,推动产业链全球布局,拓展发展新路径。积极引入全球资源,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构建全球创新发展网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以更开放的视野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水平。
第十,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营造发展新生态。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制度建设,汇聚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全面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生态环境。以完善管理方式、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为六大抓手,全面营造适应新技术、新业态蓬勃涌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