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一江两岸、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正式把和县纳入全域马鞍山规划,并作为主城区优先发展。
和县在经济发展上,区域联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县把姥桥镇、白桥镇和乌江化工基地优质的岸线、土地等资源与马鞍山市国家级“金字招牌”联合起来,按照“市县共建、以县为主”的总体要求,和县积极推动慈湖国家高新区与省级精细化工基地合作共建,推动精细化工基地做大做强。目前,精细化工基地已经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承接化工产业转移唯一的专业化平台。
滚滚长江,冲刷不走的是和县化工人对事业的执着和对未来的向往,如今,和县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抢抓“一江两岸,资源共享”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倍增发展、转型升级,向着更强更远更高的目标迈进,始终坚信:和县新型化工的春天来临。
倍增:产业项目正加速积累
和县化工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奋斗历程。“从数据可看出我们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倍增升级的态势。”和县精细化工基地负责人谈起园区发展,一言以蔽之——“倍增升级”。
“前有排头兵,后有追兵,不转型升级,我们别无选择。”坐落在长江之滨的慈湖国家高新区和县精细化工基地,水路交通便捷。现有入驻企业20余家,其中投产企业9家。该负责人坦言,横亘眼前的化工之路并不平坦,但他们硬是披荆斩棘,突破重围,走出了一条通向胜利的生态文明之路。
为实现“十二五”末,基地打造和县第一个百亿元产业集群的奋斗目标,加速推进四大项目:今年3月签约的同心石油树脂项目,目前已完成95%的工程量;5月签约的投资9.8亿元的杭富资源循环再生项目,目前进行场地平整和勘探,能评已通过审查,工商注册、环评、安评等前期工作正在开展;今年元月签约的海德烷烃芳构项目,目前已完成道路、围墙、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及1.2万米管桩,2座分别为2000立方米的球罐正在施工;华星化工定向增发的30万吨离子膜烧碱、老厂搬迁等项目已全面启动,星诺化工、10万吨三氯化磷项目正在积极操作。
与此同时,硅宝翔飞、赛诺医药、四达农化、威驰化工等四个二期项目增资扩模,正在加速推进。有了这些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作支撑,何愁梦想不能照进现实?“宏伟目标不是海市蜃楼,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科学实践基础之上,要想实现,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倍增”是数字的翻番,是一个量的积累,而要实现“全县第一个百亿元产业集群”这一质的飞跃,须在“升级”上下功夫,如此,才能到达胜利彼岸。
产业升级:内引外联实现质的飞跃
从粗放型到精细型。该基地过去一直生产农药,如今头顶国家级金字招牌,“一江两岸,资源共享”,牢牢把握千载难逢、不可再批的长江化工园区这一历史发展机遇,重新编制调整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园区规划,一改过去粗放式以农药为龙头产业为高端精细式石化产品、化工新材料、盐化工等6大重点产业,邀请南京专家评审,延长产业链,减少运输成本和运输风险,目的将园区打造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生态文明的特色循环经济园。
从招商引资到选商选资。过去是“捡到篮子都是菜”。现在,该基地依照产业规划,按照产业链,招上下游配套低碳循环、资源节约型、节约土地、投资强度至少在30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在3亿元以上、安全环保达标的大项目、好项目,把高污染、高能耗、没有税收环保安全的项目拒之园外,“化工要发展,就要做大做强,转型升级。”本着“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原则,园区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的“三高”企业和低税收、低科技含量的“两低”企业入园,对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企业,他们抛绣球主动追求。截至目前,基地已有6家投资额小、环境污染严重、推进慢、占地大、税收贡献低的企业被清除出园,哪怕已签字给地的企业,尽管投资几个亿,园区也不为所动。清理出建设用地430亩,围绕大项目、主导产业、税源抓项目,按照市委书记张晓麟“以亩产论英雄”的指示,腾笼换鸟,让土地等大项目落地生根。
“绿色”发展理念,时时刻刻绷紧环保这根弦
从环境污染到生态循环。由于受过去的发展理念局限,导致一些“三高”、“两低”企业入园,造成环境污染,现在,他们以“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项目从招商、评审、签约、落地到投产、服务之始终,时时刻刻绷紧环保这根弦,把好入口关,对现有企业安全环保实行监管,聘请专家对所有项目进行预评估,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生态发展。打造循环经济,以30万吨离子膜烧碱作原料,产生的副产品氯气供应园内华建化工使用,氢气供应同心石油树脂、生源苯胺、威驰化工、海德作原料,进行石油产品深加工。
说起化工,不得不提昔日的巨人——华星化工,几度沉浮,一度几近到了垂死挣扎的边缘,是今年19.31亿元的定向增发,让这个“涅槃凤凰”浴火重生,展翅飞翔。汩汩新鲜血液的注入,让它迸发新活力,焕发昔日风采。据悉,华星化工日排放废水1万多吨,而整个化工基地除它外日排水仅200吨。为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华星化工围绕“安全环保质量”新管理理念,抓生态文明建设,投资4000多万元技改资金,自发研制出公共处理污水技术,今年8月投入使用,污水经多次体内循环回收利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该基地从点滴做起,从项目落地投产到生产,全程全方位的服务,一心向着既定的目标发起冲刺,继续引领新型化工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