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99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由于宁夏独特的区位条件,国家陆续提供了多项促进宁夏快速发展的扶持政策;2012年国家批复宁夏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2013年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国家战略中(“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一系列国家给予的对外开放、产业支持、大通关等优惠政策推动宁夏进入了发展黄金时期。
然而,如何加快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全区经济实力;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共同富裕;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宁夏,成为全区上下亟待破解的难题。
宁夏城镇化是在经济实力弱、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就决定了必须从区情出发,按照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规划巧施妙笔 绘就宁夏新画卷
2011年1月,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把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建设”;2013年6月,自治区党委、政府邀请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开展《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2015年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宁夏空间发展规划》。同年,自治区以《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统领,编制完成《宁夏城镇体系规划》《大银川都市区总体规划》和《六盘山地区?清水河城镇产业带总体规划》。
2016年,宁夏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建设。以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坚定不移地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来布局、来建设。”这是宁夏走协调发展之路的生动体现。
《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着力建设以银川、吴忠、宁东新区构成的银川都市区和石嘴山、固原、中卫三个副中心城市,增强其服务辐射带动能力。其核心内容总结起来为24个字,即构建“一主三副,核心带动;两带两轴,统筹城乡;山河为脉,保护生态”的总体空间格局,按照全区一盘棋的发展思路,形成“都市区、副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配置合理的城镇体系,打造向西开放的空间组织核心。
宁夏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宁夏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区城镇人口预计达到430-450万,城镇化率为60%左右,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日趋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扩大经济总量,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严守生态底线,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同时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宁夏开全国之先河,率先以省为单位编制《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按照“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将全域宁夏的城乡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事项和战略部署整体落到了一张蓝图上。按照这个思路来统筹产业发展和城镇布局,将有力推动宁夏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点建设“两带” 南北统筹促发展
目前,宁夏南北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差异较大。要因地制宜,推进符合地方特点的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促进北部和南部协同发展,成为宁夏破解发展难题的“密钥”。
《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宁夏将高起点建设“两带”(即“沿黄城市带”和“清水河城镇产业带”),以统筹宁夏山川、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和人口向沿河、沿交通干线等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地区集聚,推动城镇和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群,形成区域联系紧密的空间发展格局。
依托沿黄城镇的发展,以宁东现代能源化工基地等为引领,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发展能源化工、云计算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特色农产品、生态纺织等产业,使沿黄城市带成为宁夏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而作为宁夏境内黄河最大、最长的支流——清水河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在中南部地区构建清水河城镇产业带,以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为前提,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由战略重点到战略平衡转变。
可以看到,《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展现了清水河城镇产业带这样一个发展前景:国家重点生态修复与补偿示范区,中国西部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六盘山集中连片地区产业扶贫示范区。到2017年,清水河城镇产业带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城镇产业带初步形成,力争每年消除贫困人口10万人以上,2/3的县区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0%,基本实现全面脱贫的建设目标。
据了解,清水河城镇产业带的发展要形成与沿黄城市带的互补协同关系。在产业主导方向上,沿黄城市带以工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服务业;清水河城镇产业带则以农业为龙头,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两带紧密联系相互协作,特别是在区域水权转换、大型廊道建设、道路连通等方面尤其重要。
创新谋篇布局 凝聚合力寻突破
实现国家对宁夏定位要求,需要有强大的区域中心城市,但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会城市相比,银川整体实力不强;且城区周边受到水源保护地、生态用地的约束,发展空间受限;虽与周边地区联系日益紧密,但空间布局不衔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协同,用地无序蔓延,难以形成合力。
依据《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银川都市区发展定位确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阿合作先行区;国家能源化工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规划提出,要着力将银川都市区打造成为“五个特色都市区”,发挥银川都市区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作用和影响力,成为辐射带动宁夏和西北地区发展的核心区域。一是协调城镇村和产业发展,打造宜居宜业都市区;二是统筹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打造一体高效都市区;三是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打造生态绿洲都市区;四是彰显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打造魅力活力都市区;五是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打造创新开放都市区。
在空间结构上,银川都市区规划形成“一河两岸三城区”的总体格局。“一河”是指以黄河为轴线,串联银川都市区核心区的各个功能区,成为沿黄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是指银川都市区在黄河东西两岸统一规划,协调联动发展;“三城区”是指银川都市区规划形成银川、吴忠、宁东三个相辅相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协调统一的城区。
中心辐射周边 实现全域覆盖
县(市)域中心城市是宁夏实现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承接地,是县域层面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地区。
为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促进农村地区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进程,《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打造一批县(市)域中心城市,实施大县城战略。通过强化县(市)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加快示范产业园、示范农业园、新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解决宁夏现状各县城经济实力偏弱、缺乏产业支撑、配套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使其成为是县域层面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为促进农村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进程,提高县(市)域中心城市覆盖面,《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宁夏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在现有县城基础上,规划海原新区-三营、太阳山-惠安堡、高沙窝作为新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其中,太阳山-惠安堡、高沙窝是重要产业功能区,以发展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产业等为主,兼有为周边地区服务功能。按照地区中心城市30公里,县(市)域中心城市20公里服务半径,基本实现宁夏全域全覆盖。
一条黄河贯通宁夏,一个规划正改变着现在。所有对未来的美好愿景,都期寄于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深入落实。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建设的蓝图正在塞上大地徐徐铺开,宁夏实现跨越发展的梦想正在照进每个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