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行业新闻

最新官方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之下河北如何发力?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6-04-18  点击:536
立足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和河北省“三区一基地”定位,精准确定功能分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以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为着力点

  立足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和河北省“三区一基地”定位,精准确定功能分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以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为着力点,聚焦承接疏解、补齐短板,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河北省全面落实。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承接京产业转移

  一、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集中承接与分散承接相结合,根据需要疏解的非首都功能特点和我省发展条件,明确承接重点、次序、方式和区域,实施分类指导,搭建承接载体,创新承接方式,优化承接环境,确保非首都功能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

  明确承接对象及重点。重点承接各类产业转移,特别是对严禁进入北京的京外中央企业总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型企业、制造业零部件配套加工企业,引导其向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交通沿线重点产业园区和沿海重化工业基地转移。积极承接教育、医疗、健康养老和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疏解,特别是对严禁在北京审批或升格的高等教育单位、综合性医疗机构,重点向教育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基础雄厚、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布局。有序承接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特别是对严禁在北京设立的信息中心、后台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等金融后台机构,重点由商贸物流业发展势头较好、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承接,并通过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品牌营销等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主动承接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及社会组织和企业总部疏解,特别是对严格控制成立或迁入北京的事业性服务单位、社会团体以及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重点由位于首都“半小时通勤圈”内的生态环境优、商务成本低、生活品质高的重点城镇承接。

  加快推进“微中心”建设。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保障、环境承载、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依托中小城市,沿京广、京九、京沪、京哈、京沈、京张等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布局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职住合一、规模适度、专业化发展的“微中心”,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合理有序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聚集发展要求较高的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

  二、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着力推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为协同发展起到支撑、示范和带动作用。

  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坚持协同发展交通先行,着眼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空间布局,适应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产业升级转移需要,加快重大交通一体化项目建设,构建“四纵四横一环”网络化格局。优先完善北京与沿海、北京与周边、设区市与京津之间的路网布局。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重点推进京唐、京张、京沈、京衡等铁路建设,形成便捷的快速客运通道;推进北京新机场“五纵两横”配套交通项目建设,完善临空经济区交通网络以及与北京之间的快速轨道交通;推进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延伸项目,积极谋划亦庄至廊坊、房山至涿州、大兴至固安、通州至燕郊轻轨项目建设,加快北京与周边轨道通勤交通发展。加快“对接路”建设,全部打通我省境内与京津交界的“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推进京津冀交通环线通道建设,完善设区市通达京津的多通道高速公路网络。构建统一开放的运输市场,提升一体化运输服务管理水平。到2020年,区域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按照“统筹谋划、严格标准、重点突破、联防联控”的原则,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对区域内排污企业实行一体化台账式管理,推进跨区环境联合监察、跨界交叉执法、环评会商、区域污染联防联控。与京津联合开展污染防治技术攻关,持续推进科学治霾、精准治污。探索开展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建立水权交易平台,深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加快区域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构建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燕山—太行山水源涵养区、低平原生态修复区和沿海生态防护区“一带四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携手京津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把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与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借力京津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实现与京津的错位发展,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打造跨区域优势产业链。围绕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条长、协同发展基础较好的重点领域,着力增强配套生产能力,提升加工制造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拓展研发营销服务,与京津共同构建从研发设计到孵化转化、从总部经济到生产基地、从整机组装到零部件制造等多种形式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协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

  搭建产业合作平台。积极探索与京津共建共管共享园区新模式,重点推进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冀南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渤海新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冀津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等合作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利用京津品牌优势开展联合招商,争取央企和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率先入驻,吸引相关产业和协作企业聚集发展,打造新的产业发展增长点。到2020年,与京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上一篇:浙把厂房色彩设计要求纳入工业用地出让规划条件
下一篇:重汽老厂房变济版环球影城 进军文化产业全球招商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