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时期,是十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建设“五个十堰”、转型跨越发展的蓄势发力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十堰综合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近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十堰市“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是十堰首个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正式发布实施。
思路清晰 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规划》中,在发展理念上,着眼实际,立足长远,结合社会发展新业态,提出运用“生态+” 、“互联网+”、“文化+”的“三加理念”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生态+”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十堰市服务业整体发展,突出强调生态效益。“互联网+”理念,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做大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休闲、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文化+”理念,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十堰“文化强市”。
在产业发展上,培育支柱,做大规模,打造“一个龙头(生态化旅游业)、四大支柱(健康产业、交通运输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千亿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引领、集群发展,遵循“有主有次、集聚发展、错位竞争、对接融合”的原则,打造服务业“一核两极四片区”的总体格局,“一核”指十堰主城区,包括茅箭、张湾以及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两极”指两大增长极——郧阳滨江新区、丹江口市及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四大片区”指竹山、竹溪、郧西、房县等,按照“1+2+4”的布局,推动十堰市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
在推进举措上,做实项目、壮大龙头。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和推进责任制,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行业话语权、资源整合力的龙头企业。
目标明确 高标准制定服务业发展目标
《规划》提到,“十三五”十堰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服务生产与促进消费相结合、提升传统与培育新兴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自身发展与借力发展相结合的整体原则。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一是全面提高服务业比重。到2020年,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千亿级,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
二是全力提升服务业水平。新兴服务业比重占到4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30%以上,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能力明显增强,农村服务业水平明显提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创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三是全方位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到202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较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力争突破55%,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产业发展 以发展产业作为支撑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十堰将重点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业这一龙头产业以及健康产业、交通运输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并兼顾其它辅助产业发展。
生态文化旅游业: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和全域旅游区、全域生态区、全域水源区的“双修三全”发展理念,力争“十三五”末期,旅游接待人数达到8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00亿元、旅游投资超过600亿元、规模以上旅游企业突破600家、A级景区突破100家,基本实现“武当山一主独大”向“山水城综合品牌共同发力”转型、“传统观光旅游”向“深度休闲度假”产品转型、“景区门票经济”向“目的地产业经济”转型,旅游业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十堰市成为生态优美的国际旅游休闲之都。
健康产业:积极推进“健康十堰”建设,突出防治养一体化,建立“候鸟式”健康养生基地,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健康养老产业、康复医疗产业、健康管理产业、健康休闲度假产业等,培育发展健康产业集群。力争“十三五”期间,健康产业及其带动的养生养老地产总投资达到1000亿元,年增加值达到100亿元。
交通运输服务业: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力争到2020年,交通运输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武当山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超过80万人次,在市域范围内建成2-3个通用机场。建成具有较强公共货运服务功能的多式联运型和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15个。
金融服务业:以建设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基本相适应的金融中心为总目标,大力发展,力争到2020年,金融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全市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3000亿元,贷款余额达1800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500元/人,直接融资达到融资总额的20-25%。
文化创意产业:深入挖掘十堰文化资源,全力打造 “文化名市”,主要发展设计创意业、体育产业,武当武术产业、文艺演出业、文化传媒业,力争到2020年,年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基本建成以创意和内容生产为核心、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基地为骨干的文体创意产业格局。
辅助产业: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到2020年,培育年交易额过亿元市场(商超、购物中心)30个、过10亿元市场(商超、购物中心)10个、过20亿元市场5个,过百亿元市场1个,力争使每个村至少有1家农家店或综合服务社。同时,全面发展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
项目支撑 做大现代服务业“盘底”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据了解,在编制现代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时,市发改委坚持项目推进战略,以项目支撑规划,以项目推进服务业发展,按照早规划、早安排、早确定原则,围绕5年发展方向,着力谋划了一批投资强度大、经济效益好、牵引作用强的重大项目,配套编制了“十三五”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库。
“十三五”期间,十堰将实施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195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规划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其中生态文化旅游重大项目总计131个,包括武当山太极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环丹江口库区绿色旅游通道、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十堰城郊生态文化游憩带等。服务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64个,包括十堰空港经济圈现代服务业综合示范区、十堰市高铁小镇、佰昌物流园、寿康华悦城、十堰国际金融中心、宝丰商贸物流园、秦巴电商产业园等。
据“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项目规划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间,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数量占规划项目总数超过60%,生态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突出明显,这也表明“十三五”期间十堰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更加重视生态效益,绿色、环保、生态发展理念已经贯穿到具体工作中。
保障得力 以强有力的保障为发展护航
针对十堰市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实施四大支撑工程,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强化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
实施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工程。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服务业创业孵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政策指导和服务;实施政策扶持工程。积极申请服务业相关试点,全面推开“营改增”工作,制定服务业专项扶持政策,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实施区域合作工程。加强优势服务业资源对接,加强服务业功能区合作。
同时,建立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统计考核工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强化人才奖励与保障制度,全方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