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空制造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而航空发动机产业更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被称为“国之重器”。如今,新都正欲摘取皇冠上的这颗“明珠”。
四川作为全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试验区,将航空与燃机产业作为全省加快培育发展的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之一。成都勇担历史使命,确立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个目标”,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五位支撑”,完成七大任务的“157”总体部署,并把航空发动机产业作为重要产业机遇和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成都航空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新都发展航空产业的基础得天独厚。如何抢抓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在产业竞跑的道路上再攀高峰?
10月11日,2016年中国(成都)航空动力发展暨学术论坛在新都召开,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一堂,共话航空“新动力”,试图为新都摘取“明珠”按下“快进键”。
新都底气研发+制造新都实力领先全国
“一架民航客机动辄数亿乃至10多亿元人民币,而发动机就占总费用的三分之一。而其全寿命的维修费用,更是三倍于其购买价格。”中国工程院院士甘晓华说,预计未来20年,仅中国民航业的大飞机需求量,就将达到6000架,每年各类发动机的市场在千亿元以上。
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分享:全国同时具备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城市,仅有成都和沈阳;成都的优势还在于,天府国际机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在成都发展航空发动机产业,有很好的基础和很大的空间。”甘晓华说,作为成都航空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新都拥有国内一流的研发机构――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624所),以及生产制造的龙头企业――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420厂)以及四川泛华电器有限责任公司(205厂),“航空动力,新都腾飞”,不是空想。
此外,新都区作为成都市老牌工业重镇,工业起步较早,产业发展迅速,机电装备制造业集群效应明显,在发动机零部件、材料等方面能提供有力的协作配套服务,为航空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新都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优势,积极依托“一所二厂”等科研院所和企业,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积极落实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打通了一条以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发展为模式的军民融合创新通道。
新都区雄厚的科研实力,让航空产业如虎添翼。区内拥有3所高校、6个国家级技术中心、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88个省市级研发机构,以及大成都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送审稿)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军民融合“1+n”空间布局体系,大力支持新都区建设成都航空产业园,更是难得的现实机遇。
今年8月8日,中国航发集团在京召开了“2016年度战略研讨会”,将建设三大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其中依托624所,整合四川420厂、陕西430厂、贵州460厂三地资源,打造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使其成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新的增长极。而新都正因为拥有624所、420厂和205厂,“航空动力,新都腾飞”新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
“主动承担国家任务,同时带动整个产业链条发展,新都的战略具有远见卓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说,新都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人才和区位优势,以先进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和制造为抓手,力争在军用、民用先进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中占据相当的份额。
新都雄心瞄准国内顶尖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
进入深秋,新都石板滩镇项目推进现场依然热火朝天: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的成都航空产业园,在这里徐徐拉开大幕。
抢占先机,时不我待。近年来,新都对航空产业的布局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随着“航空动力”的增强,这样的步伐还在提速――
今年6月22日,成都市经信委、新都区人民政府和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共同签订《共建成都航空发动机联合创新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都航空发动机联合创新中心落户新都,三方将在航空发动机的科研、设计、制造、材料制备等全方位领域展开深度融合。
8月30日,新都区人民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了共建成都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和创新创业特色科技园的合作协议。
目前,成都航空产业园规划已经完成并已启动建设。园区分为东西两大片区,西片区重点布局发动机制造,按“园中分区、划片建厂”布局整机拓展区、单元体制造区、零部件及附件加工区、关联产业发展区。
而东片区除布局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制造以及关联产业外,还将发展建设通用航空机场、通航零部件制造、临空商务等产业,远期可发展布局通航整机制造区、旅游产业区、通用飞机维修区、通用飞机4s店等产业。
蓝图之上,新都将依托现有624所、420厂推动建成“两基地+一园区”的空间布局。其中“一园区”,就是成都航空产业园区,两基地则是以420厂为主体的制造基地和以624所为主体的研发基地。目前,新都区已与624所达成共建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战略合作意向,选定土地用于其在新都拓展建设。
同时,新都区结合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提出了建设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的目标,以规划总面积9平方公里的成都航空产业园为载体,大力推进以航空发动机整机研发制造为重点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新都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园区聚集核心配套企业6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顶尖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航空产业配套基地和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
新都行动
面向全球精准出击
“航空发动机产业的产业链条非常长,将带动冶金、化工、电子、材料等相关产业。”甘晓华说,这无疑给民企进入航空产业带来巨大想象空间,同时,新都也将凝聚起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
拉长、壮大航空产业链条,新都一鼓作气、决不懈怠。新都区招商引资部门已经列出了长长的名单,准备精准出击、逐个击破。“我们已经跟踪联系了40家主要配套企业,争取其入驻成都航空动力产业园。”新都区副区长范家堂说。
在2016年中国(成都)航空动力发展暨学术论坛上,新都区也向全球航空发动机和通航产业企业伸出橄榄枝。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瞄准航空发动机研发设计、整机制造、单元体制造和零部件及附件加工制造四大关键领域进行产业聚集,招商引资重点目标企业包括中航发、ge、英国罗罗公司、美国普惠公司、乌克兰马达西奇集团、德国汉莎和武汉洛特福、成都航利集团、上海仁新集团等。
在通航产业领域,成都航空产业园将以制造业为牵引,加强与中航工业、中航发、海航集团等国内领先的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引入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引导企业通过国际合作生产、收购国外成熟品牌、自主研发等发展方式,形成研发、制造、服务、运营和维修等综合能力。重点引入通用航空零部件制造和通用航空整机制造企业。
此外,以通航运营业为牵引,引导民营资本建设运营通用航空机场,以成都为中心,重点发展商务航空、飞行培训、应急救援与公共服务、航空器维修等。据了解,目前新都正积极与海航通航洽谈,双方在新都发展通航产业已达成共识,下一步海航通航将有望在新都投资建设通航产业园。
按照“产城一体”理念,成都航空产业园将与毗邻的成都轨道产业园相融共生,资源共享,打造“两业引领、多业融合”的“天府动力新城”。
“两基地+一园区”空间布局
研发基地
以624所为主体,以整机预研、型号设计、产品验证、技术培训为重点的研发基地。
制造基地
以420厂为主体,以整机总装、核心工艺、技术标准、质量认证为重点的制造基地。
一园区
在石板滩规划建设成都航空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和通航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主载体,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