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初期,南海农民洗脚上田,搞起了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加工、小冶炼等企业,村级工业园开始遍地开花,出现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盛况。
目前,南海区村级工业园共有685个,总面积14.2万亩,包含各行各业的企业近3.9万家。村级工业园为农村集体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15年,全区村居、组社两级可支配收入73.37亿元,增长8.06%;村居、组社两级股份分红总额40.62亿元,增长12.18%;村民人均分红5172元,增长10.47%。
但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村级工业园规划布局不合理,产业较为低端,且存在较多安全生产、治安、消防等隐患。随着南海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不断加大,村级工业园亟待进行整治和提升。
民建南海总支主委章飞月认为,南海要注重规划,发挥规划引导作用,从源头控制环境质量。她建议,可以通过集约化,对原有工业就地改造提升。同时对新入园企业要严格执行入园管理规定,必须符合村集体用地科学发展需求和环保要求。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长华则认为,南海要花大力气保持整治成果,加大环境整治方面的资金投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整治,实现对村级工业园环境“网格化监管”。
今年以来,南海更加突出村级工业园改造,一方面将村级工业园作为“三旧”改造重点,大力打造一批“二改二”“二改二点五”的新型产业社区。另一方面则坚持不断优化村级工业园环境,加强对村级工业园的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村级工业园的安全生产。
对此,南海区环保局局长徐锡蔓表示,南海将继续抓好16000多家村级工业企业的整治提升工作,按照“清理淘汰一批、整治提升一批、强化监管一批”的原则,将对约2730家企业开展分类整治,其中纳入清理淘汰的企业970余家,纳入保留提升的企业1760余家。截至6月底,清理淘汰企业730余家,完成整治提升的企业850余家。
梁耀斌认为,环保部门可探索以政府购买“社会力量”的方式加强环境整治的监管,环境服务站要主动提供环境整治“处方”,拓展整治思路,加强保障,有序推动村级工业园环境综合整治,“用三年时间完成村级工业园区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