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通农场运行已有三个年头。在各级供销社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农场发展取得一些成效。如果把它比喻成一个孩子,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为我们现代农业产业和“四季仙果之旅”,提供了成长发展的样板。
当前,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顺应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和历史性变化,赢得社会普遍关注。大通农场对照标准、细细衡量,离“田园综合体”尚有较大差距,只能算一个“准田园综合体”。但其规划、实施和趋势,值得业界探讨。
全局考量,顺应农业农村发展变化
未雨绸缪,快人一步,是基层供销系统多年来搏击市场、繁荣经济的生存和发展模式。我区供销社牵头的“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成立以来,大通农场成为第一个试点项目,该项目不是单一、局部的试点探索,而是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局性考量下作出的决定。
从生产层面考量。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传统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固化,在土地、科技、服务、管理等方面面临瓶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受到制约,转型升级遇到较大压力,迫切需要寻求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抓手,打造三产融合的新平台,启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充分释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创新活力。
从生活层面考量。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短板。同时,城乡居民逐渐具备为休闲观光、生态产品付费的能力,对采摘四季仙果、领略农耕文化、体验乡愁村情等方面需求与日俱增,培育和开发农业多功能性的需求和意识不断强化,迫切需要搭建新的业态平台来迎合需求、释放功能、满足新的城乡居民需要。
从生态层面考量。农业在保证农民收入和农村繁荣职能的同时,还承担生态保护的功能,不仅要使农村成为“金山银山”的基础和源泉,更要成为“绿水青山”的保护区和栖居地,要使农村不仅享受城市文明的发展成果,更要保持农业文明的田园风光和独有魅力。
大通农场选址在丁宅乡丁宅村,毗邻以冰川石浪、千年梯田、百年古村闻名的覆卮山风景区,争取打造成为都市人回归自然,享受田园美景的“世外桃源”。
不忘初心,生成产业旅游融合模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农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供销系统牢记“为农服务”初心,坚持市场导向,围绕“五个农场”建设,有效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三产融合”,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产业文化“三文汇聚”,全方位生成产业旅游融合模式。
坚持姓农为农,农民受益。“为农服务”是供销社的办社宗旨,在开发建设大通农场过程中,强化涉农企业、合作社和农民之间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全程参与建设过程,带动农民从三产融合和三生统筹中广泛受益。2015年8月,大通农场合作发展模式全新出炉,它是以“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的“互联网+”作为基础,区供销合作社(绍兴大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占51%股份,农民专业合作社(浙江绿宇农牧有限公司)占49%股份。一期总投资2000万元,流传土地面积200亩,主要种植猕猴桃、水蜜桃、葡萄、草莓、桑葚、火龙果等六大品牌水果;二期计划投入1000万元,总流转土地面积600亩,开发建设有机、绿色、环保的水稻、油类、蔬菜生产基地。积极引导周边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农场建设,年终按土地承包权入股比例进行分红,农场效益与农民直接挂钩,农场和农民成为利益共同体;农民在参与具体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把自有地的农产品带到农场实现“抱团”销售,目前,散户农产品占到农场农产品总销售的三分之一。
坚持产业引领,三产融合。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包含农林渔牧、加工制造、餐饮仓储、旅游交易、休闲居住等各类设施配套。大通农场发展过程中,供销社特别注重各种资源要素的融合,通过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促使城乡之间、农工之间、生产生活生态、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譬如,积极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加强社企连接,与区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开发主要水果品种的衍生产品;加强社科对接,与浙江大学、经贸、农商等省内外高校合作,建设科研教育实践基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筹划建设生鲜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仓储、清洗、包装、分拣、包装等初加工;开辟城市居民体验休闲认购地,吸引游客租下菜地种植瓜果蔬菜,体验农场采摘、赏景、劳作等乐趣;引进立体栽培技术,对50个新品种进行培育,增加虞南山区果蔬种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去年,供销系统依托农合联平台,主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以股份合作模式参与“江上花海”景观项目,在大通农场内设立花卉种苗培育区,培育郁金香、金盏菊等花卉品种。
坚持宜居宜业,三生统筹。生态是大通农场的根本立足点,在农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理念贯穿到农场的内涵和外延之中,始终保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发展,保持农村田园生态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留住乡愁,实现生态可持续。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针对当前农宅农地闲置荒芜现状,本着共享共生的价值观,大通农场发挥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平台的作用,挖掘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加快虞南山区空置房屋的流转利用。
大通农场所在的丁宅乡,历来有“江南蚕桑之乡”美誉,农民喜种“四季仙果”,桑果、水蜜桃等名优特产大力发展。按照“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运行模式,供销系统在农场附近闲置房屋相对集中、周边环境美丽的丁宅乡上宅村芋乃湾自然村先行试点,由下属大通市场发展有限公司为经营主体,依托本地独特的四季仙果、田园山水、村落民居、人文历史、区位优势等有利条件,对农场附近芋艿湾自然村3000平方米闲置房屋、庭院及周边环境,按养老度假、亲子旅游、青年文创等风格进行规划改造,项目于2018年4月起投入运营,总投资约600万元。
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创意。立足当地实际,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土地保障、管理机制上探索创新举措,鼓励创意农业、特色农业,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建设活力。大通农场设置有一园六区,集采摘、餐饮、观光、休闲、科研于一体,一年四季都有鲜果可以采摘:春尝草莓,夏品葡萄,秋摘猕猴桃,冬打板栗。除了四季仙果“百果园”,农场内还设置有种苗繁殖区、立体种植区、农事体验区、科普观赏区、餐饮休闲区等,配套发展餐饮民宿、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培训、农耕活动等现代农业。
示范引领,营造集聚发展美丽家园
用线串珠,以点带面,大通农场的建设发展对于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引领产业融合。农场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配合、抱团发展。2017年7月,区供销合作社(农合联)被全国总社列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试点单位,今年5月,全国总社将对大通农场等产业融合实体开展验收。
促进利益联结。创新发展社有企业、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和其他社会化服务力量,积极构建服务链、产业链不同环节主体之间的合作制联结机制,建立与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关系,实现利益共享,赋予农民更多的收益权,使供销社、农合联与农民同坐一条板凳。
集聚要素资源。农场要素集中,功能全面,承载力强,是城乡一体化的理想结合点和重要标志,在发展生产、壮大产业的同时,介入村庄整治、农房改造等美丽乡村建设,既保持田园特色,又强化田园风光、乡野氛围、业态功能等,能够更好迎合和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旅游和乡村体验的消费需求。
帮助农民增收。依托“区有农村电子商务运营平台、镇有电商服务中心、村有电商服务站”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可以有效带动当地上虞本地优质农产品网上销售,有效扩大供销社、农合联的社会影响力。
供销系统将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契机,以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培育和利益链接机制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大通农场二期建设,围绕美丽农场、创意农场、共享农场、网上农场和产业农场“五个农场”,重点建设新品种培育区、多功能厅、初加工中心、生鲜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打造集引领、示范、乡游、体验功能与一体的美丽田园综合体,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