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大会召开,栾川在会上作典型发言,介绍该县在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方面的工作经验。
目前,栾川境内有2个5A级景区和5个4A级景区,发展旅游专业村35个,农家宾馆1178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2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3.4万人。2016年,该县累计接待游客12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2.5亿元。当前,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幕已经拉开,作为全国首批旅游业改革先行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栾川旅游正大步走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今年8月,栾川县策划举办了“自驾游栾川,高速全免费”旅游扶贫公益活动,活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6亿元,成功走出“旅游+交通+扶贫”的新路。
同时,管理体制在不断创新。近年,栾川县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下设承担具体工作职能的旅游工作委员会,形成县旅发委牵头抓总、县旅工委具体执行的旅游管理体制;在国内率先成立县级旅游警察大队,目前栾川正在谋划成立旅游综合执法大队、旅游巡回法庭和旅游工商分局,着力构建“1+3+N”旅游管理新模式。
此外,近年,栾川紧紧围绕叫响“奇境栾川自然不同”目的地品牌,推出系列营销活动,旅游市场热潮不断。
紧抓项目放大格局
近日,《重渡沟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未来,这个涵盖了4个乡镇6个行政村、总规划面积约121平方公里的旅游度假区,将为栾川全域旅游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是栾川近年紧抓项目,放大全域旅游格局的体现。
当前,栾川正在实施五大工程:实施全景栾川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之城,其中包含全域水系项目、全域绿化项目、5A县城景观提升项目等;实施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工程,构建“城景快捷通达、景区环线串联、指示标识完备、停车服务配套”的立体化全域旅游交通网络;实施核心景区提升工程,包含老君山、龙峪湾等景区深度开发项目,重渡沟国家旅游度假区项目等;实施投资60亿元的中院旅游度假、养生休闲、风情小镇综合体工程;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按照“旅游景区+风情小镇+特色农庄”模式,打造乡村旅游度假区,实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推进栾川旅游全域化、差异化。
融合发展谋求新路
近年,地处伏牛山腹地的栾川县石庙镇七姑沟正在经历一次蝶变:沟内的龙潭、观星和杨树坪3个村的1200余户农户人均耕地只有0.3亩,生活一直不富裕。如今,生态旅游激活了整个沟域,沟里的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蟠桃山、龙潭水库相继被开发,这3个村庄全部被纳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污水收集处理、栾川大愚文化产业园项目、观星休闲农业及星宿文化产业园等一大批项目正在建设中……
这种“旅游+沟域经济”的融合模式,已经成为栾川旅游经济的新动力。
不仅和沟域经济相融合,栾川旅游在坚持“全产业强化旅游引领,全区域营造旅游环境,全领域融汇旅游要素,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全民共享旅游成果”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探索六类融合,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扶贫”,全县7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已有20个贫困村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主导产业,旅游扶贫业已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旅游+农业”,推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就地转化为旅游商品,累计发展旅游商品企业35家,开发水晶、奇石、根雕等高附加值旅游商品45大类3000多个品种,打造出“栾川尚品”“栾川印象”等旅游商品品牌,年销售额达1.8亿元;“旅游+工业”,探索生态恢复园区与工业游有效结合;“旅游+百城提质”,按百城提质县标准建设要求,在县城规划、项目设置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统筹结合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旅游+美丽乡村”,近年,栾川累计实施美丽乡村项目150余个,实现了建设美丽乡村吸引游客,助农增收;“旅游+沟域经济”,结合乡村不同沟域的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对不同沟域科学规划、分类推进,打造新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