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赶超,又需要转型;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不允许再走先发展后治污的老路,但新路又在何方?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IT界风起云涌,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悄然崛起,被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贵州认定了新路之一就是发展大数据产业。
要建国内一流的数据资源中心
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大量机柜24小时运转,需要廉价的能源供应,需要散热的凉爽天气,需要现代的技术和人才。前两者贵州优势独具:水电火电互补,能源供应稳定;黔中海拔千米,盛夏气温一般都在30度以下,凉风习习,夜晚还要盖薄被子。后两者虽然不足,但通过努力可以弥补。于是,发展大数据产业,被认为是贵州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需要,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4年,仅一年时间,贵州省就密集出台了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意见和规划纲要(2014-2020年),出台了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实施方案,走在全国前列。
按规划要求,到2015年,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600050,股吧)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等大数据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引进10家左右大数据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先进企业和若干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龙头企业,基本形成大数据产业配套体系。通过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100亿元,引进和培养2000名大数据产业高端人才。到2017年,建成国内一流的数据资源中心。引进或培育30家大数据龙头企业、500家创新型大数据相关企业。通过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引进培养5000名大数据产业高端人才。到2020年,贵州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全国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通过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吸纳就业20万人。
“云上贵州” 风起云涌
一片“云”,在空中徘徊,停于贵州,落于黔中,分为7朵。
虽然仅一年多时间,但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大干快上, 已初具雏形,“云”起“云”飞。
中国三大运营商“云”集贵安新区。2013年四季度,在贵阳和安顺市之间的贵安新区,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中国移动贵州数据中心、中国联通贵安云计算基地三大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10亿元。建成后服务器将超过200万台,形成以云计算基地为基础、辐射周边的产业区集群,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发展。
“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正式开通运行。系统平台包括电子政务云、工业云、智能交通云、食品安全云等。去年10月,“云上贵州”雏形初现。电子政务云下的贵州省政府网上办事大厅,已纳入行政许可事项310项,非行政许可28项,行政服务409项,个人出国护照也可在网上办理。通过“云上贵州”平台,人们可以看到大数据在平台上的各项内容,比如每天车道收费情况,景区人流量、车流量以及气象变化等各种详细数据。
2014年,贵州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460亿元,同比增长62%。电子信息企业共1721家,新增大数据及关联产业注册企业263家;出省带宽同比扩大1倍多;贵阳、遵义、安顺、贵安新区本地网并网升位,实现通信同城化。
今年2月,工信部在全国首个批准创建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贵州省将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资金”、“云计算创业投资基金”和“呼叫中心产业发展资金”,每年财政资金投入总量不低于5亿元,重点支持大数据、云计算重大应用示范类和创新研发类项目。
金融支持“知本”变“资本”
大数据企业一般有技术,但缺乏固定资产抵押,贷款较难。近年,人行贵阳中支联合相关部门下发了《贵州省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促进专利权持有企业实现“知本”转化成“资本”。还配合省知识产权局出台《贵州省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补助管理办法》,明确了补助对象、补助范围、补助标准和补助方式,融资难融资贵得到了较好解决。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人行贵阳中支通过下发货币信贷工作指引、定期召开银行业金融机构行长联席会议等形式,指导金融机构支持发展大数据产业规划,落实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发适合高新技术企业需求的融资产品,加大科技金融创新力度,为符合条件的大数据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截至2014年12月末,贵州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16.5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6.9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22.4亿元,较年初增长了30.36%。已有5家金融机构成立了从事中小科技型企业服务的专业分(支)行。部分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知识产权贷款”、“股权贷”、“科技链助力贷”、“科技创业贷”、“药品专利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