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行业新闻

跨界融合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7-09-11  点击:1093
技术的进步会突破产业的边界,产业的发展又加速要素之间的融合。产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关系和上中下游关系,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跨界融合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

        技术的进步会突破产业的边界,产业的发展又加速要素之间的融合。产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关系和上中下游关系,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全方位渗透将加快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并推动产业内部的结构分化和跨界重组,构成未来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消费需求已经从过去不同领域的横向拓展逐步演变成同一领域的功能纵向升级消费,产业间的跨界融合推动消费产品功能纵向升级进而拉动消费升级。
 
跨界融合的两种模式
 
        1.“互联网+”。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革命中,所有产业的发展思维和路径都在被重构。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有利于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最核心的就是跨界,其出路在于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
 
        2.“文化+”。 “文化+”就是“文化+经济活动”,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其核心是在经济活动中要赋予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为产品和服务植入文化DNA,提高商品与服务的文化品质。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文化+”能够为经济、产业乃至社会的发展注入文化内核、文化元素、文化细胞和文化支撑,为经济社会的划时代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一是“文化+产业”,就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越界、渗透、融合、提升”的发展态势。通过行业间的功能互补和链条延伸,文化内容和创意设计向三次产业渗透,行业之间共生相辅,传统“隔行如隔山”的行业壁垒逐步消解。二是“文化+商品”,就是延伸文化产业链,开发生产文化衍生品,培育文化品牌。文化与商品结合,使商品具有一定的文化附加值。世界上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都很重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文化+”催生了文化产业新业态,凸显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亮点和特色,其本质就是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后附加值的提升。
 
跨界融合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延伸到了商业模式、服务方式等环节。融合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融合,使各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设计绝对不是产品的简单包装,其实是从最开始就应该发挥作用的。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升级换代,工业设计要先行。工业设计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一样,代表着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是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竞争力。应发挥设计创新的驱动作用,通过设计的视角去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并利用现有的技术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降低成本,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科技创新”,况且消费者的有些需求是技术解决不了的,需要通过设计来满足。目前,多数制造企业没有形成这个意识,仍在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而忽略了设计创新。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也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安徽省将围绕汽车制造、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重点制造行业,提升工业设计中心功能,搭建协同式设计创新平台,建设虚拟化设计服务平台,发展众创设计、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等新型设计模式,形成全流程产品设计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建立在工业设计基础上,打造“智造高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的根本性转变。
 
        2.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服务业逐渐制造业化,制造业也逐渐服务业化。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的战略转型和服务创新,它使企业从产品拓展到服务,延伸了制造业的价值链,促进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过渡。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中低端,亟须完善相关政策,加快服务化进程,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业务融合,通过深度合作,使制造企业能够进一步涉足设计、制造、营销、培训等全产业链业务,实现从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企业的战略转型。打通现有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放宽制造企业开展服务业务和涉足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准入门槛,减少不必要的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条件,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设立制造业服务化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研发投入,对制造业服务化功能区、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给予支持。
 
        3.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当信息与工业的边界被模糊并逐渐交融到一起时,制造技术就能产生质的飞跃,从而进入智能化时代。新兴技术将不再是单一技术的体现,3D打印、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将逐步融合,为制造业提供如云工厂或梦工厂这样的创新平台,新技术将使其更加智能化。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是现代技术和工业创新的集成,是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国家工业的基础和支柱。 《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对内实行智能化制造,对外提供智能化产品,将内生性增长与外延式扩张相结合。
上一篇:湖北省文化产业工作会在襄阳举行
下一篇:超前布局南海新能源汽车和氢能产业,促进南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