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全球光伏行业领军企业”“国家节能门窗科技化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全水漆生产企业”“河北省科技进步奖”获奖总数连续4年全省第一……
放眼古城保定,一个个有关创新的名号次第诞生,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相继落地,保定人强烈地感受到,创新如同一款动力强劲的“发动机”,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着、改变着、激活着保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带动着古城保定加速崛起,起跳腾飞。
创新政策,释放巨大的裂变能量
创新发展需要政策引领,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市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2014年我市第一个全市性的大会就是科技创新大会,今年刚刚又召开了科技创新暨全民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连续两次大会将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高端发展、低碳崛起之路”的目标上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持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阶段,营造了创新生态,掀起了万众创新热潮。出台了加强地校合作建设“保定中关村”的意见、支持企业创新的八条措施、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推进全民创业,激活市场主体。创业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之源,是区域生机活力之本。我市连续三年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无业失业人员、转退军人、科技人员等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创业;放宽准入条件、经营场所限制,简化各种审批手续,提供政策支持,推广一站式服务模式;不断优化服务环境,落实减免税政策,金融信贷向小微企业倾斜,去年以来,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新增9万户。发展众创空间,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保定市“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目前正在对23家申报的众创空间组织认定,豆芽众创空间、支点创业基地等一大批创客群体蓬勃兴起。
创新需要资金支持,不断提升我市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科技人员积极进厅、进京、进部委、进院所、进高校,加强沟通汇报,宣传保定。两年来,争取上级科技项目140余项,争取科技资金近2亿元,为保定产业创新注入了活力;市科技局与河北银行开展科技金融深度合作,每年以1000万元科技经费撬动金融资金1.5亿元支持,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聚集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发展平台,为项目落地提供空间。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20个,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4家,居全省第二;支持企业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88家,培育出了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6家,为京津科技资源落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组建产业联盟,助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市科技局与高新区、市科协推动组建了7个技术创新产业联盟,成为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到目前,省科技厅网上显示全市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750家,在全省排第三名,认定“小巨人”企业98家。
创新驱动,对接京津助推产业升级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给保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保定区划调整,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拓展出巨大空间。保定市注重创新理念,敏锐把握,全面对接京津,把北京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与市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把京津的科技成果、高端人才、科研机构引进来,借力发展,依靠科技助推产业升级。
我市率先与中国科协联姻,被命名为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科协组织全国学会专家深入我市企业广泛调研,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技术深度合作,学会专家承接企业研究课题,为企业解决技术瓶颈。目前,全国学会与保定企业合作广泛,立中集团汽车轮毂研发铝基基础上减少磷和铁技术、天河环境脱胶催化剂应用技术、新莲池书院绿色油墨印刷技术等20余项技术合作正在开展。
自2013年9月我市与中科院北京分院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以来,与中科院12个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促成了23家企业与北京科研院所的合作对接,22项目在我市落地转化;聘请了6名院士作为市政府的科技顾问,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16家,引进进站院士41名,为促进“保定制造”向“保定智造”“保定创造”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河北顺天电极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开发了快速制备碳/碳复合材料项目,预期5年后年产值7亿元,利税3.2亿元。
深入对接北京高校、企业,推进北京科技资源在保定转移落地。据市科技局介绍,我市与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大创新研究院签署三方科技合作协议后,加紧推动建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保定分院、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协同创新园保定分园”,逐步在保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与清华启迪控股就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等事项,达成了合作。与北京创新科技国际联盟开展合作,建设聚集项目对接、孵化和第三方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协调中国技术交易所在我市建立“京津冀技术交易保定工作站”,建立全国唯一的“新能源技术交易中心”。
创新引智,汇聚顶级科技资源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高层次创新人才更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市把人才工程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工程,制订和组织实施人才资源开发倍增计划。充分发挥驻保高校、各类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阵地作用,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保定创新创业,建立健全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对创新领军人物、优秀创新团队给予重奖,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中国科协拥有200个自然学科的全国学会,上千个专业委员会,4600万科技工作者,几乎涵盖了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市科协瞄准这一宝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家门,放下身段
主动对接。截止到目前,保定已经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50余个全国学会对接,与全国学会达成各种形式的合作87项。
搭建多种模式的合作平台。目前,全国学会已在我市建立学会服务站47个,成立国家级企业技术联盟6个,专业委员会1个,联合实验室2个。中康韦尔建立的智能联合环保实验室,由戴汝为院士所在的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科技支撑,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气象学会等7家全国学会联合发力,从智能环保入手,重点研究大气污染智能监测方案优化设计、大气污染智能预报系统、大气污染治理方案等方面,拥有了“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系统”等重要成果。
学会服务站建起了企业和全国学会沟通合作的重要桥梁,国家级企业技术联盟在全国行业领域占领了最高话语高地,吸引全国相关领域的人才、项目和技术到保定,对我市产业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保定智能电网示范工程、两岸清华“大数据处理中文核心摘要技术”项目、林果产业合作项目、水射流技术合作项目等一大批项目落地,真正将全国学会科技资源转化到保定产业链上。
高新技术、尖端人才、新兴产业……随着更多创新要素的集聚,保定即将迎来一场新的嬗变,古城的明天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卷正在徐徐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