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行业新闻

文化产业园规划变味 值得我们深思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4-07-09  点击:564
“文化产业园区要善于找准目标定位进行突破,培育园区的独特优势和服务平台,给企业和人才一个入园的理由和发展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园区产业雷同、候鸟现象、空壳化现象。”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最近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领域如何破解发展粗放、创新能力不强等难题,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医卫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等方面探求解决之道以及取得的进展和突破,以期呈现改革的真实图景。
 
  灰色简约的工业厂房、废旧机械组装的变形金刚、公共汽车改装的创意酒吧……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中,有着“包豪斯风格”的一处工业设计园让人眼前一亮。
 
  然而,当我们循着设计的味道走进这个园区,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场景:园区内灯光昏暗,很多公司大门紧锁,杂物桌椅随意堆陈,完全感受不到创意和设计的韵味。
 
  探访中,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当地政府大力扶持、拿出“真金白银”奖励的园区,为什么会衰败至此?一个有着世界级工业设计大师作顾问的园区,如今为何与工业设计渐行渐远?一个怀揣美好愿望出发、希望提升长三角制造业的园区,为何中途折翼?
 
  美好愿望与灰暗现实:明星园区面目不再光鲜
 
  在当地,一提文化产业园区,人们首先会向你推荐这处工业设计园。这不仅缘于它位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更因为它承载着这个城市对设计和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希望。
 
  “一期园区已经爆满,入驻38家设计企业,集聚320多名设计师,截至2010年,已完成200多个市场对接项目,园区设计产值达4500万元,拉动后续工业经济6亿元,2011年全年仅设计产值收益就达8000万元。”这是2011年底,在媒体报道这处工业设计园交出的成绩单。
 
  如今,当记者真正进入这片园区,才发现它的面貌完全不像最初设立时那般光鲜。整个园区近三分之一办公室锁门。有的公司招牌上蒙了一层灰尘,一些公司门前已长出荒草。
 
  号称“汇聚了一千多件顶尖的设计作品”的时尚体验中心,则杂物满地,展架横七竖八。园区内,挂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窗口”的办公室也是铁锁把门。
 
  在园区中,也有一些企业正在运营。循着灯光,记者来到一家销售办公家具的公司,企业办公区面积约400平方米。销售经理向记者介绍,和很多入园企业一样,选择来这个园区,主要看重的是这里优良的地段和低廉的价格,与工业设计无关,也与园区的运营无关。
 
  人为号召与自发集聚:谁将主导园区发展未来
 
  像许多园区一样,这一工业设计园内也挂满了各式先进的牌匾。在园区中部走廊的一面墙上,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授予的牌匾多达25块,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政策扶持的力量。
 
  在园区设计初期,当地坚持政府主导模式,通过政策和财政扶持,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源、市场、配套设施等要素在园区集聚。在具体执行中,不仅对入园企业免收房租,还给予入园人才5万元~30万元的奖励和15万元~30万元安家补贴。
 
  工业设计园行政专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2009年成立产业园的初衷,就是促进创意设计与制造企业对接,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核心推动力。”
 
  如今,这个园区却与这一初衷渐行渐远。它的现状向人们提出如下疑问:人为号召和自发集聚,哪种力量应该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占据主导?文化产业园区究竟应依靠行政力量“做大”,还是应该真正在市场中“做强”?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做文化园区需要一点耐心,不能急功近利。一些企业和设计师正是看到政府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冲着优惠政策而来,有的“人在曹营心在汉”,有的企业挂牌后根本没有运营,成为“空壳公司”。
 
  “文化产业园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是文化创意催生的一种链式反应,不是靠人为号召产生的,而是人才自发聚集而成的。”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宋慰祖指出,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设计园区,要靠时间和专业去精心培育,要顺势而为,不能逆势而动,“只靠盲目砸钱改变不了现实条件”。
 
  有专家提醒,这一工业设计园由政府提供场地和资金,采取的是复制和连锁这一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但是在复制中要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当地资源情况,防止“水土不服”。
 
  有形的房子与无形的气场:用创意和机会留住企业和人才
 
  陷入困境的工业设计园,与全国很多文化产业园区“同病相怜”。文化产业园区火爆发展背后,问题丛生令人担忧。很多仓促上马的产业园区项目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各种打着“文化”旗号的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文化产业园区已多达万家,其中只有不到10%的园区能良性运营,90%的园区都存在各种“病症”。
 
  反观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和探索。深圳华侨城文化创意园区为培育创意消费市场,设立了创意街市,免费提供给创业者。而北京尚8文化创意产业园则在园区内提供足够的公共空间,让各类人才畅快地交流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不断开发新的创意产品。
 
  “对比正反两方面,我们发现,文化产业园区真正吸引人的不是有形的房子,而是无形的气场,要用创意和机会留住企业。”陈少峰认为,发展园区的目的不能是圈地、要钱、得名,而应该是实实在在为聚集的文化企业和创意人才服务。园区要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根据入园企业的需求,增加商业机会,对接新的产业资源。
 
  专家指出,发展文化产业须具备一些基础条件,包括区域经济实力、文化市场规模、人才储备和产业发展的配套资源等。不是所有区域都适合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更不是随便划块地、给予一些支持政策就能建好文化产业园,只有那些有效依托当地资源,融入当地经济生态的园区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文化产业园区要善于找准目标定位进行突破,培育园区的独特优势和服务平台,给企业和人才一个入园的理由和发展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园区产业雷同、候鸟现象、空壳化现象。”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说。
上一篇:九龙坡区规划“四大主题园区” 助推农业产业规划发展
下一篇:湖南省投1亿 用于村庄规划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