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下发了 《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旨在进一步培育和提高能源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方案》围绕确保能源安全供应、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三个方面确定了15个领域的能源装备发展任务,其中包括清洁高效燃煤发电装备、风电装备、能源互联网装备的关键技术都有所提及。
到2025年前,新型能源装备制造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较完善产业体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部分领域能源技术装备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方案》提出,到2020年前,使能源装备制造业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能源装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能过剩明显缓解。到2025年前,新型能源装备制造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较完善产业体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部分领域能源技术装备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从关键装备突破
能源装备是能源技术的载体,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部分。而我国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结构转型大形势下,传统的能源装备亟须革新和提升水平,同时一批新型能源装备产业正在萌芽,因此,我国的能源装备制造业面临着能源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两重挑战,自主创新能力和开发部分关键技术成为解决目前能源装备业发展问题的突破口。
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首次会议上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决策提出适合我国现在能源革命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新要求的政策—《方案》。从《方案》可知,我国将依托能源工程建设,组织推动攻克关键能源装备的技术,并会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培育和提高能源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也成为《方案》要达到的重点目的之一。
想要达到目的就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方案》布局15个关键领域能源装备的技术也是基于以点带面来推动整个能源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以风电装备为例可以分析此结论。
在风电装备方面,《方案》提出,未来将开发适用于轮毂中心高度100—200米大型陆上风力发电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5—7兆瓦级大型风电机组、10兆瓦级大型风电机及关键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变流、变桨等子系统智能融合技术、发电机高性能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风电场群智能运维技术,重点突破超长低风速叶片、超大功率高温超导风力发电机、大功率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等。
业内人士表示,《方案》瞄准了制约我国目前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将之作为提升能源装备制造业水平的当务之急,必将对我国风电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多方力量并进促升级
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不仅仅是需要在关键领域布局,《方案》指出还需多方力量共同使力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
首先,政府作用不可缺。能源装备制造业中企业是主体这不可否认,但是如果加以引导,组织推动能源企业与装备制造业联合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制定装备自主创新工作方案,协调和推动装备自主研制,则可加快形成重大能源装备成套能力。
而政府的财税、价格、项目考核和运行监督等手段也可以推动能源装备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例如对国家明确承担能源装备试验示范的依托工程,试验示范期间适当的给予安全运行考核政策支持,并进一步研究给予税收、电价等方面的优惠。鼓励对符合产业发展方面的能源装备首台套项目开展保险和再保险。
其次,资金支持同重要。要在重大能源装备、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技术有所攻关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我国将研究利用专项建设资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来支持符合条件的关键装备技术攻关、产业和制造条件升级,并且《方案》表明会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能源装备建设项目给予金融、贷款等政策优惠。
再次,优胜劣汰也需要。对此《方案》建议,对完成试验示范的重大能源装备,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出台能源装备自主创新推荐目录,鼓励其推广应用。还需适时调整和取消相应整机、成套设备、部件和材料的进口免税政策。完善技术和质量技术监管体系,加强第三方检测检验,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且要研究制定重大能源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质量通报制度,组织能源企业、行业协会定期调研和发布能源装备质量情况,通报质量问题突出、引发重大生产事故的设备及制造企业。引导和督促制造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质量保障能力,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最后,健全机制促进国际合作。我国正在建立“一带一路”,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健全能源装备国际合作服务工作机制,可以引导能源企业、装备制造企业抱团出海,防止国内企业同质化恶性竞争,推动能源装备制造业从单纯技术引进向人才引进、对外并购、合作研发转变,支持引进能源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
但是想要接轨国际还必须有一个基础就是产业标准。对此,《方案》认为,要加快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修订、整合和完善,适时制定新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提高标准的先进性。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提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级,形成统一、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技术装备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