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位于成都高新区西区的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511亿元,同比增长25.7%,进出口总额跃居全国综保区第一。
30年前,成都高新区从成都城南的一片农田上启航,1990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600万元;到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了1万倍,达到1665.8亿元。
从2.5平方公里到613平方公里,从扛起“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高新大旗到跃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战略关口,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片西部土地是如何融入全球化格局、如何开发开放、又是如何驱动创新的?我们带您一起解读。
产业为本
在西部“拥抱世界”
产业发展就是成都高新区的生命线。解读成都高新区的改革创新之路,就无法避开其以全球视野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产业的历程。
1988年即开始筹建的成都高新区,甫自诞生之初,就把目光聚集在了承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上。2003年,全球第一大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将其在中国西部的首个生产基地选在了成都高新区。这个成都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外资项目,以3.75亿美元为成都高新区融入全球产业布局添加了重量级的“砝码”。
当时,在世界上,偏居中国西南的成都高新区甚至成都都还名不见经传。“公司指派我来负责成都工厂,我的第一反应是在网络上搜索‘成都’到底在什么地方。”曾是英特尔成都工厂第一任负责人的现任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罗宾·马丁如是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成都高新区的飞速发展,短短数年时间,这里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突破,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全球产业巨头将目光投向这里。随着戴尔、联想、德州仪器等知名企业的相继落户,成都高新区已聚集世界500强企业超过百家,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也从建区之初的2亿元,跃升至逾2500亿元,到去年,已集聚相关规模以上企业达120家。
2017年,投资100亿美元的格罗方德最大晶圆生产厂宣布落户成都高新区时,该企业首席执行官桑杰·贾说:“在中国,成都高新区毫无疑问是极其优秀的合作伙伴。”
“到2022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力争达到7000亿元以上,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事实上,成都高新区不只在电子信息领域极具潜力,在生物医药、新经济和临空经济等领域,也正逐步抢占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