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一个月,全村人均增收200元。”7月5日,看着村里那条原本无人问津的沟谷里,又来了一大批游客。兴隆县天桥峪村村支书伊占银满心欢喜。他说,是双炉台村为天桥峪村村民带来了靠旅游致富的机遇。“穷村”居然能带动“富村”发展,为什么?
就在2014年12月20日,双炉台村与相邻的天桥峪村正式签订了《安子岭乡双炉台村资源开发协议书》,两个村庄商定携手开发天桥峪村约4公里的沟谷山林,合力打造以“恒河漂流”为核心的区域旅游品牌。这为以农业为支撑的天桥峪村创造了发展机遇。
双炉台村地处革命老区,土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2013年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被定为省级贫困村。“要脱贫,必须有产业支撑。”在双炉台村当了多年村支书的张福云,一直在谋划怎样让老百姓改变面貌。
尽管地处老区,双炉台村却有着良好的地域和生态优势:距北京、天津、唐山和承德4个大中城市均只有100多公里,且紧邻承唐高速。这里山雄岭峻,空气清新怡人,清澈的恒河依村而过,水面绵延约5公里。
“受雾霾影响,城里人特别渴望亲近自然。双炉台村生态环境优美,上游建有水库,开发漂流项目绝对能让乡亲们实现稳定增收。”张福云说。
说干就干!2014年,张福云以全体村民集资入股的方式,投资1500万元组建公司,建设恒河漂流项目。恒河漂流当年就吸引来了4万多名游客,实现盈利60万元。双炉台村村民靠着旅游及其附属产业,人均增收2000余元。
与双炉台村相邻的天桥峪村虽然早已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但村子产业结构单一,全村百姓主要靠种庄稼维持温饱。看到双炉台村靠旅游产业脱贫了,发展势头还超过了自己,天桥峪村村民很是羡慕。
与双炉台村不同,天桥峪村坐落在大山里。村里有一条约4公里长的沟谷,虽然通行不便,却奇峰秀立,林茂花繁,水清见底,是一个极具卖点的自然生态区域。正在谋求延长恒河漂流产业链,变“半日游”为 “两日游”的张福云发现了这里隐藏的“商机”,决定与天桥峪村携手开发旅游资源。
这是能双赢的事。“我们也能跟双炉台村‘借光’了,真是太好了!” 天桥峪村的村民无不赞成。
双方共同协商后,决定最大限度地保持沟谷内原汁原味的生态环境,把周边几十公里的区域整体打造成“在恒河上漂、在沟谷里逛、在水库边睡”的生态旅游区,同时,打造冬季“冰瀑奇景”,变“夏季游”为“四季游”。
“发展旅游业,必须学会借鸡生蛋,变‘单打独斗’为合作开发,才能让更多的乡亲富起来。”张福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