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行业新闻

看广州惠州如何推动产业园区融合发展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6-06-06  点击:2700
惠州提出实施对口帮扶工程,推动园区联动性发展,而这种帮扶和联动,更多在于将好经验、好做法进行落地输入,围绕惠州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发挥各自特色及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以产业对接、合作为切入点,推动产业园区融合发展。

        去年,惠州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1+6+N”系列文件,提出到2020年,惠州要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而在这一目标下,由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两大战略平台构成的“第一圈层”,由全市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构成的“第二圈层”,由全市多个专业镇和工业集中区形成的“第三圈层”,构成惠州创新驱动的“三大圈层”。

        南中国大亚湾畔,港口内外航船如织,石化区里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实验室里关于石化下游新材料的研发正在进行;仲恺高新区内,科创中心不断成长,一个个创新创业项目在这里孵化;惠阳经济开发区里,智能化车间里鲜见工人,一批批电子产品经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而生……



  放眼珠三角东岸的惠州,布局在全市7个县(区)的72个产业园区,在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座产业联动、产城融合的桥梁,成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同时,他们作为惠州创新发展的第二、第三圈层,其发展现状、发展理念和思路将成为惠州创新驱动部署能否真正落实在“发展”上的重要内容。

  进入“十三五”开局之年,惠州市出台《惠州市产业园区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2020年)》(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也正显示,产业园区的转型发展将成为惠州创新发展的抓手,

  占据了惠州规上工业产值超过“半壁江山”的产业园区,其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有效破解产业快速发展背后的诸多挑战,直接关乎未来惠州经济发展大局。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调查走访了惠州7个县区的重点产业园区,看现状,找短板,寻路径,谋发展。从今天起,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推出“惠州产业园区一线报告”系列报道,以期在规划草案之外,对于惠州产业园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策划:陶然 黄沁 张昕 统筹:曲广宁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昕“2+5+N”格局

  规上工业产值占比超六成,筑巢引凤更重质量升级

  从上世纪90年代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仲恺诞生,到2015年全市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4401.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0.4%,工业增加值882.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5.5%。

  20多年来,围绕“工业立市”、“工业富市”的重大战略举措,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以规划为引领,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着产业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筑好金巢,才能引来凤凰。

  能够占得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六成以上,得益于各产业园区借力聚集企业、高效发展的平台作用,形成了产业“集群化”格局。

  当然,惠州产业园区企业的聚集,不单只重数量,更在意的是质量的升级。

  以仲恺高新区为例,其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辐射带动与电子信息配套的产业链发展,在三星、TCL、LG、科锐、龙旗、信利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吸引了近3000家中外企业在区内投资设厂,形成了以LED、移动互联网、平板显示、新能源和云计算、智能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4+2”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在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和中海壳牌95万吨乙烯两大龙头项目,吸引了75宗相关项目落户,石化上中下游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成为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临港工业基地。

  如今,摊开惠州经济发展的版图,形成了以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惠阳经济开发区、大亚湾石化产业园、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惠州产业转移园、惠东产业转移园等5个省级园区为第二方阵,以及各县区自行设立工业发展集中区的“2+5+N”多层次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创新驱动支撑

  政策“用新”推动,企业“换芯”升级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

  以创新为引领,作为驱动发展的主体,惠州的企业也用行动验证着这样的道理。

  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成果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专利申请在企业……

  这是来自惠州市科技局的一组数据,“5个90%”用生动的实例,展现了创新给惠州带来的发展新动力。创新集中在企业,而这些企业又基本云集在了各大产业园区里。

  仅在仲恺、大亚湾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4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中,惠州已培育出了1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更是达到了300多家。

  一边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引领,另一边,惠州各级政府部门也通过大力提升服务效能和质量方面“下苦功”,用新理念、新政策、新服务推动创新的因子生根发芽。

  建立健全“一站式”审批制度、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一体化应用系统建设、专设产业园区办事“绿色通道”……

  近年来,惠州出台了一系列的提质增效举措,助力企业发展,同时,为帮助广大园区企业“换芯”升级,加快企业技术的升级改造,成为一大突出“抓手”。

  根据《惠州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2015—2017年,市、县财政投入总量不少于30亿元(市、县两级财政3年各投入不少于15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并落实技术改造事后奖补政策,支持企业技改。

  数据显示,近3年,惠州市扶持企业技改项目465个,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41.2亿元,带动企业投入76亿元,实现新增销售收入约490亿元、利润约40.67亿元、创税约16.33亿元。

  园区发展痛点

  产业效益整体偏低,粗犷发展难以为继

  力争到2017年,全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产值超8000亿元,到2020年,全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0亿元……

  这是惠州对于产业园区发展制定的目标,而按照《惠州市产业园区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2020年)》(草案),将着力构建“一基地、双平台、多节点”的创新驱动支撑格局,即加快推进潼湖生态智慧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基地的建设,以及前述“2+5+N”的多层次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然而,除却正在建设中的“1”和已初步成型的“2+5”之外,剩下的“N”(多节点),则大多数属自发形成,这些产业园区大多布局分散、各自为政,规模小、产业分工不明显,同质化严重。

  规划草案也表示,目前惠州全市69个乡镇(街),拥有58个工业集中区,重复建设、环境保护压力等问题突出,且产业层次不高,集约发展水平较低。

  同时,在省级以下园区中,很多由于配套资金及招商引资不到位,园区开发多年发展缓慢,普遍存在“有名无实”、“有园无业”、“有业无链”的发展困境。

  除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外,其他园区多以服装制鞋、灯饰、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

  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除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外,惠州其他园区土地亩产效益较为低下,2014年,全市园区平均投资强度180万元/亩,产出率仅为185万元/亩;即使是亩产率高的“两大平台”,也面临着园区地价逐步走高、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园区承载力和产业环节的“空间解构”均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

  惠州产业园区曾经较为粗犷的发展模式已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

  如何有效破题

  寻找创新发展路径,推动园区联动发展

  一头是“2”面临的“缺地”困境,一头是“5”的低亩产率,还有一头是“N”的无序低效,调查显示,“2+5+N”架构下的惠州产业园区各有各的烦恼。

  而如何有效破解这些难题,事关惠州未来城市工业经济能否科学健康发展。南方日报的调查显示,目前惠州各县区正对产业园发展进行重新思考和审视,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成为其中明显的主题。

  在仲恺惠南产业园,土地资源紧缺倒逼产业园以科技含量高、产值高、占地面积和资源消耗相对较小的创兴型企业为主要发展对象,并打造全链条孵化体系。

  而大亚湾则加速全球招商,将有限资源留给更多优质项目,并谋求优化产业链,做足精细化工拥抱电子化工蓝海,和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

  惠城则提出全面对标学习深圳,尤其瞄准与福田区在先进理念、科学规划、创新经验、改革思路等方面的对接,着重培育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及电子商务业,打造“立起来的园区”。

  而博罗则在加快东部与西部产业园的协调、产业集聚发展……

  正如规划草案指出,惠州将实施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工程,推动园区内涵式发展。包括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形成产业集聚;鼓励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创新技术、产品、营销模式,实现发展升级;选择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新团队好、创新领域新的相关企业,成建制引入园区,集群发展。

而针对园区“有业无链”的发展困境,惠州正围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产业链招商目录招商,形成石油化工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比较健全的产业链;而企业集群化生产有利于吸引上下游企业入园,带动产业链发展,把大项目变成大产业。

  针对“两大平台”的“缺地”困境,惠州提出实施对口帮扶工程,推动园区联动性发展,而这种帮扶和联动,更多在于将好经验、好做法进行落地输入,围绕惠州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发挥各自特色及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以产业对接、合作为切入点,推动产业园区融合发展。

上一篇:兴业县饲料加工企业产销各类饲料实现产值30多亿元
下一篇: 深港双方将共建“两平台一园区”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