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3~2017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认真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分类推进区域和产业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完善功能布局;推动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空间布局,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大气了染污的源头控制。要实现此项工程,必须认真研究城市规划,做好城市规划。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视角,从城市职能、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市政设施几方面来探讨城市规划与节能减排的关系。
1 城市的职能
城市的职能就是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城市的性质是城市的主导职能,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由于各个城市所处的地位与承担的任务不同,因而所具有的职能也有所不同。
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本因素特点所决定的,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它决定了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主要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分布,而城市的产业构成对城市的节能减排又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伴随的是“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甚至成为发达国家的转移污染产业的“污染天堂”,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我们应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等手段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打造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科技城市。
2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是研究城市各项主要用地之间内在联系,它是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生活要求下的产物。
城市用地布局要遵循“居住与工作基本平衡”的规则,城市中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以最短的时间可以到达,各用地之间要有一个协调关系,同时要有安全、便捷的交通联系。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大中城市用地拓展速度较快。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在老城区外围新建大规模的新城市功能区,如大型居住区、工业区等,许多居民不得不在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来来往往,这样会导致中心城区与外围功能区之间出现大量的通勤交通,造成能源的浪费。而且许多外围地新建的居住区、工业区往往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交通系统配套不全,不及中心区,整体城市布局仍然是呈现单中心区部局的特征,致使居民大量采用私人机动车交通方式出行,形成了城市交通中的拥堵点,导致能源的大量浪费,尾气污染增加。这些问题是要从城市空间布局入手,从源头上真正解决城市交通系统所面临的问题。
城市建筑密集,建筑体量大,人口密度高,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产生大量热量,又不能与外界有较好的空气流通,造成城市温室效应。所以应科学合理的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加强生态园林建设,提升城市绿地功能,改善对气温的调节作用,优化生态环境,美化市容市貌,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
3 城市交通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稳步高速发展,交通运输需求不断上升, 汽车保有量飞速提高,但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赶不上机动车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已成常态,加剧了交通能源需求量和废气排放,城市交通成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
首先,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完善城市骨干路网和微循环道路建设,加强停车场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绿色、便捷、顺畅出行。
其次,还应积极推动环保节能的绿色交通。绿色交通实质上是在满足与时代相适应的生活质量及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低碳、节能、环保和高效率”的交通理念。因此,在倡导绿色出行理念的同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BRT、常规公共交通等专用道路设计,使之形成高效便捷舒适,多元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从而减缓城市的能源消耗增长过快,减轻大气污染。
此外,还要不断改善步行交通环境,积极倡导自行车交通方式,完善非机动车交通接驳环境的改善与换乘设施方便程度。
4 城市市政设施
城市市政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应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影响,有序推进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工作,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推动城市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1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效率
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积极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2优化水资源配置
城区供排水管网优先使用新型管道材料,加强漏损管网改造。实行雨污分流制度,加强雨水的收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污水处理达到国家标准,推动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4.3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
城市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一方面要通过清洁生产减少垃圾产生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垃圾的收集、分类、无害化处理和利用,使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环境保护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提出“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释放了强烈的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相关领域的信号。这就给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理念,遵循城镇化和城乡发展客观规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做好城市土地功能组织,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民生为本,强化城市规划对空间布局的统筹协调。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实施,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推动城市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