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得益于金融机构的支持,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开展自主创新、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过,随着海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机构在海工融资领域经验的增加,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海工融资完全可以被赋予更多的内容。造船企业和金融机构还需进一步加强合作,不断创新海工融资的商业模式,针对海工装备研发、设计、制造以及海工配套产品设计和制造等海工装备全产业链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实现多方共赢。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即便船市陷入低迷,仍有多家金融机构瞄准了海工装备领域的“蓝色商机”,投入大量精力,积极开拓海工融资业务,为海工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色”支撑。目前,国内承接的大部分海工订单背后,或多或少都能看到金融机构的身影,而且合作方式也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比如有的项目采用的是金融机构、船企之间合作的模式,有的项目采用的是金融机构、船企、装备运营商合作的模式。
总体上看,金融机构为海工产业的发展注入了“金色”血液,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为造船企业提供的融资金额也不小,现有海工融资商业模式基本能满足海工产业发展的需求。不过,随着海工市场的发展变化,海工融资业务也需要不断添加新的元素,因为,当前金融机构在海工融资方面对船企的支持力度虽大,但是商业模式仍较为单一,“色谱”也略显单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海工融资的活跃度以及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造成影响。
同时,从海工产业的发展来看,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海工装备运营市场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有的海工装备的租期缩短、日租金有所下降,甚至还有已经交付的海工装备没有获得租约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金融机构针对这些新情况,在融资模式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降低自身面临的风险。
而从船企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海工产业实力的增强,国内船企建造了很多世界首制型海工装备,而在这些产品的融资方面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这就需要船企与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量身定制”此类海工融资项目的商业模式。此外,当前海工融资项目主要将重心放在海工装备制造本身,对海工装备研发、设计以及海工配套产品设计和制造等关注和支持力度不够大,这将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海工产业的竞争力。
因此,随着海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内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参与海工融资项目并不断积累经验,今后,国内金融机构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同时,还需积极创新海工融资项目的商业模式。可以借鉴国外海工融资模式的经验,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地开展海工融资业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更好地结合金融机构的资本优势、船企的技术优势和装备运营商的市场运营优势;同时,加大对海工研发设计单位以及关键配套设备商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融资解决方案,完善对海工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海工融资模式,加快提升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