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得天独厚自然生态环境的惠州,如何强化宜居宜游优势,助推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7月30日,惠州市政协召开十一届六次常委会议,就宜居宜游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专题议政。经过前期调研,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建议,加快编制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开发利用好市海域内140多个海岛,重点发展海岛休闲度假旅游、中转仓储和现代渔业,努力打造东方的“巴哈马群岛”。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宜居宜游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案》,并建议惠州应借鉴欧洲莱茵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验,打造“东江惠州段300里生态景观带”;并加强城市营销,打造一批在珠三角甚至国内外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如龙门县要加强“珠三角生态后花园”的宣传,惠东巽寮湾应着力打造珠三角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设计一个面向全国的“海洋休闲博览会”。
旅游资源缺统筹开发
现状
据介绍,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与市旅游局、惠州学院旅游系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惠东、龙门等地,对全市宜居宜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认为,与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惠州存在不少差距。专题调研报告提到,个别地方和部门对宜居宜游生态文明建设还不够重视。不同程度存在部门各管一摊、县区各建一片的倾向,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全市层面统筹不够。部分县区、镇办为发展经济不惜降低门槛,还存在放松环保要求,未批先建、未审先占等现象。同时,全市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旅游资源缺乏有机整合。其中特别是山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北部欠发达城镇与中心城区和县城之间的交通联系不够顺畅,公共服务设施和水平滞后于南部滨海地区及中心城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有待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存在功能不齐全、设施不配套、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旅游要素优化组合程度较低,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游客需求。
基于整体旅游营销力度不够,缺乏旅游拳头产品的现状,该调研组认为惠州迫切需要强化整体营销,提升旅游业档次和水平。同时建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限制发展的北部山区实行利益反哺,生态补偿;并采取分类考核办法,变“全面考评”、“一体考评”为“重点考评”、“差异考核”,引导各县区围绕各自功能定位实现特色差异发展,最终实现全市均衡发展。
整合资源,念活“山海经”
建议
调研组认为,惠州“拥山踞海”,临近港澳穗深,应利依托山海优势,整合资源,念活“山海经”。
首先是主动“靠山”,应充分发掘南昆山、罗浮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道教民俗、温泉养生、森林度假等旅游品牌。注重加强联动合作,构建环南昆山森林温泉度假旅游产业园区和罗浮山—南昆山旅游产业协作区,推动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周边区域第三产业发展。
其次是积极“兴海”。利用好全市281千米的海岸线和优质的阳光、沙滩、海洋资源,在做大做强滨海石化产业的同时,规划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区,打造以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中心,衔接大亚湾石化区、范和港湿地公园、海龟湾等为一体的百里国际滨海旅游长廊。同时,大力开发利用全市海域内的140多个海岛,特别是利用好无居民海岛这一宝贵资源,加快编制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根据海岛的自然属性,确定海岛的利用功能,重点发展海岛休闲度假旅游、中转仓储和现代渔业,努力打造东方的“巴哈马群岛”。
调研组还建议强化惠州山水丽城特色,借鉴欧洲莱茵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验,打造“东江惠州段300里生态景观带”。期待近期重点做好规划,摸清沿线土地现状,力争尽早启动建设。
对于缺乏旅游“拳头”产品这一现状,调研组建议加强旅游产业集聚区和旅游产品的体系化建设。例如龙门县要着力加强“珠三角生态后花园”的宣传,吸引穗深莞等珠三角发达地区的游客;惠东县要着力打造珠三角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可以在巽寮湾设计一个面向全国的“海洋休闲博览会”,吸引国内外的游艇开发商、海上飞机运营商等参展,提升惠东的知名度。同时,抓住当前大众旅游时代的主体消费热点,尽快发展壮大休闲产业。深入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惠州旅游集散中心,规范旅游市场,提升旅游服务整体水平和旅游业发展的质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