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加之近年来煤炭新增生产能力保持较快增长,进口持续快速增长,保障煤炭稳定供应难点并不在于资源不足或产能不足。但在煤炭生产重心进一步西移后,煤炭产需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将愈加突出,煤炭供应链整体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煤炭进口的大量增加,新阶段煤炭需求波动性的增大,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对煤炭清洁利用提出更高要求等新形势的出现,意味着未来几年煤炭供求,与“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将存在明显差别。因此,要以加快煤炭流通体系建设和煤炭流通模式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煤炭物流供应体系,建立新型煤炭流通主体、优化煤炭流通方式、优化煤炭资源配置、提升煤炭物流运作效率,实现提高煤炭稳定供应能力、降低煤炭流通成本和提升环境效益等目标。
第一,进一步加快煤炭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高效、充足的物流基础设施是构建现代煤炭流通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根据2020年前我国煤炭供求格局变化情况,未来几年要重点加强三类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提高西部地区煤炭运输保障能力。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是我国煤炭的主要调出省区,“十二五”时期的新增煤炭供给将主要来自以上三省区,因此,“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内蒙、陕西和山西主要运煤通道建设进度,提高主要煤炭外运地区运输保障能力。从中长期看,新疆煤炭供应量和外运量将会增大,要提早规划新疆煤炭外运通道。
二是着眼于煤炭进口格局的变化,建设和改造一批煤炭专用码头,提高煤炭进口保障能力。2009年,我国煤炭净进口突破1亿吨,到2013年,煤炭净进口量已达到3.2亿吨。煤炭净进口量的快速增长对保障我国煤炭供应,特别是对长三角、珠三角的煤炭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考虑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海运条件好,在进口煤炭方面优势明显,未来长三角等煤炭主要消费地煤炭进口量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需要关注的是,在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煤炭进口的结构将会发生变化。由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本国煤炭资源不足,加之这两个国家对煤炭出口的控制不断增强,预计未来来自印尼和越南的煤炭数量可能会减少。 由于印尼和越南离我国较近,在运输成本上具有优势,加之来自两国的煤炭运输船只吨位较小,对停靠港口的条件要求相对较低。未来随着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进口煤炭数量的减少,澳大利亚、美国、南非等国的煤炭进口量将会进一步增加,由于运距延长,进口煤炭运输中大吨位船舶的比例会不断提高,港口建设要提早做好应对煤炭进口结构变化的准备。此外,要着眼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的煤炭资源利用,提早做好与以上三国陆路铁路运输的规划。
三是加强铁路运输重要节点建设。煤炭运输网络越发达、运输效率越高,煤炭供应的稳定性越有保障。要根据煤炭供求变化趋势和煤炭流向的变化,加强铁路物流网络节点建设,逐步改变货运站布局零散、大中型货运站少,专业装卸设备设施较少的状况,构建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铁路运输网络布局,不断增强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服务等现代物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