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乡村旅游发展的十大误区、五点思考和七大模式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6-09-26  点击:1498
现如今,各个地方都非常重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农庄、农家乐、花海、观光等等,越来越多。这样既是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又是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素质,还能拉动整个消费经济的增长。但是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需要

        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形神有序,节奏舒缓,适合人居。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有久违的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乡村生活的这种闲适性,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已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现如今,各个地方都非常重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农庄、农家乐、花海、观光等等,越来越多。这样既是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又是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素质,还能拉动整个消费经济的增长。但是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引起重视。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十大误区
 
        误区一:“高大上”还是“接地气”?
 
        谁来规划?谁来设计?是外来的专业团队,还是本地的乡土人士?现在抓旅游,必然先要抓规划。但大部分的旅游规划设计都是表面的规划,并没有融入乡村,或者过于城市化而不够“接地气”。打造乡游就要融入这个地方的生活,了解研究这里究竟有什么精髓、有什么文化,仅靠介绍和走马观花不能解决问题。
 
        误区二:“整齐划一”还是“道法自然”?
 
        现在到一些乡村,我们发现,有的建设得整齐划一,路是直的,地是平的,建筑的造型风格和色彩都是一样的。这样看起来似乎气势恢宏,可实际上却极不协调,与大自然不协调,与农村本味不协调。对于看惯了城市整齐划一的市民来说,再来农村看同样的复制品,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其这样,不如依着乡村的小路、山水,依路依山依水而建,各家有各家的味道,岂不是一幅极好的乡村图画。
 
        误区三:主题、内容同质化
 
        前我国大部分的乡村旅游或休闲农业都基本呈现同质化的问题。比如关于花海,除了规模不一样外,其它可能大抵相同。再比如农家乐的问题,几乎就是简单的餐饮,再加上棋牌、钓鱼,就没有其它的内容了。观光、体验方面也几乎是雷同的,不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农业和文化。
 
        误区四:传统文化挖掘缺乏深度
 
        现在玩乡村旅游的,都开始注重文化的打造。特别注意挖掘本地古老的历史传说、名人、文物等等,试图以文化的魅力来吸引游客。然而在文化挖掘方面,却又存在浅显、雷同的现象,使得一些文化缺乏生命力,激不起人们兴趣。实际上,在乡村文化上,除了历史传说与名人文物之外,还要多挖掘一些关于餐饮、农耕、田园等方面的文化文明。
 
        误区五:乡村文化没有真正重视“人”
 
        乡村文化的提升,一定有赖于文化环境、氛围的打造,既要提升本土人才,还要吸引外地人才。乡村旅游要想从文化入手,就得营造吸引文化人才的环境,吸引那些对乡村充满激情的人才来玩、来生活、来休闲、来创作,让他们有找到家的感觉。
 
        误区六:缺乏对现代文化的培育与发展
 
        一提到旅游文化打造,一般就注重传统文化挖掘,试图寻找历史的内涵。然而对于一个地方来说,不可能都有独特魅力的历史传统。实际上,如果能够在现代文化娱乐体系方面下功夫,也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在这个方面,就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各种文化人才,比如诗书画唱舞文等各个方面,比如乡村学校的老师、学生,还有广大的村民,让他们都来成为现代文化发展的主体。作为景区的乡村,就要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关制度、政策,让这些人才可以充分施展。如果培育的好,岂不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误区七:村民参与的深度不够
 
        群众才是最有思想的,因为他们最爱自己的家乡,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许多乡村旅游是外来投资打造,就是建了几个农庄,或者打造一些娱乐设施,与老百姓似乎没有多大关系。村民与乡游融合不到一起去,也就无法形成统一的乡村内涵。只有真正让农民融入到景区、参与到景区,他们才会珍惜,野菜有主人翁的意识,这样才能形成最美的风景。
 
        误区八:乡村原味气息不够
 
        乡村的原味不只是自然风光,更要融入乡村的生产、生活,乡村的淳朴风俗,以及乡村的社会治理方式。尤其是传统的治理方式,宗族、家族,包括今天的村民自治、村规民约等等。这些原味是要结合乡村的现实,不要刻意去打造,从而形成一个原汁原味的乡村图画。
 
        误区九:乡愁的传播在哪里?
 
        乡村旅游,怎么进行传播?传播什么东西?当今时代,传统媒体、新型媒体都有着不同的优势,尤其新型媒体更为快捷、直接,鲜明的构图、视频,很能撞击游客的冲动。但是这里主要传播的是宏达的美景,以及好玩好吃的东西,往往一闪而过,难以激荡人们内心深处的心境。那么,真正让人安放心灵、追求恬静的乡愁及乡村意境,又该如何传播?该如何展现?少有人去研究去思考。
 
        误区十:忽视对软环境的治理
 
        地方抓旅游,往往注重硬环境的建设,却忽视软环境的治理。比如宰客、服务差,这些在大景区的通病,也在本应淳朴的乡村旅游中出现,这就大煞风景了,使人感觉不到这是在乡村了,从而失去了乡村旅游的独特价值。
 
        现在人们的旅游更注重体验,不只是有看的、吃的、玩的,更要能融入这个地方。怎么融入,就是要最美的风景、最淳朴的人们、最动人心的文化、最好的服务、最优质的产品。作为自助游最多的乡村旅游,更应该用心打造。
 
        二、旅游化乡村生活的五点思考
 
        乡村旅游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种旅游方式。旅游化的乡村生活,不是简单地回到以前,而是有选择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审美情趣,形成旅游休闲形态的乡村品质生活,这样的乡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最终实现居住空间舒适化,生活空间缤纷化,工作空间人性化,情感空间温馨化,换句话说就是家园、乐园、梦园和暖园。
 
        旅游化的乡村生活是全域旅游的乡村版,是有别于城市的一种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乡村生活旅游化的实践其实一直都在进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代:第一代是“农家乐”乡村旅游,第二代是以民俗村、古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第三代是乡村度假,第四代将是乡村生活,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终极追求的形态和阶段,这将是居住和旅游一体,生活和工作无间的生命状态。
 
        (一)民宿应以乡村生活为根本
 
        东方式民宿缘起日本和中国台湾,被大陆发掘后,民宿热在内地渐起。民宿在外在形式上,是一个包括吃住行工作情感的行为系统,在本质上是精神相对稳定、心灵有所安放和寄托的状态。民宿的重点在“民”,这里的“民”特指乡民,从乡村生活的角度塑造民宿是根本原则。比如舟山嵊泗的偏远渔村很富有渔味,现有的建筑空间看似无序凌乱,实则就是渔民们生活过程中点点滴滴情感的累积,是当地渔村生活与劳作方式的外化体现。
 
        (二)乡村类特色小镇的乡音不改
 
        乡村类特色小镇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完整要素的生活化空间”,产业功能为乡村生活服务,如此,既有的大农业、传统手工业、创意的乡村文化产业,都是增强乡村生活舒适性和吸引力、复兴乡村的有力支撑。
 
        (三)乡村小资源的聚沙成塔
 
        发展乡村旅游,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外,众多的山水花木、老屋街巷、民俗非遗、纵横阡陌和最重要的朴素乡民,都是乡村旅游的星星之火,可称之为“小 资源”。这些小资源在营造、强化、保持乡村环境方面意义重大,它们所构成的乡村基本面是“高大上”的点线状资源无法取代的。
 
        (四)融合乡愁的设计理念
 
        城市中的人们追求速度和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充满了压力感,而屋子只是能够带来安全感的巣;乡村则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生态及文化的共融,创造诗一般的生活空间。乡村旅游的设计要本着不同于城市的设计理念,融入游人的思乡情意,注重人本身落叶归根的情感,拉近他们与乡村的距离,带来归家的感觉,给他们不同于城市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最宝贵的始终是人们对乡村发自内心的、几十年沉淀的真情实感。
 
        (五)关怀人性的温暖体验
 
        乡村旅游满足人性的本真需要,让人产生温润软糯的情感体验。乡村人文对个体的无缝浸润和多维包容,包括人居、人性、人际、人神、人天,暂统称为“五人”要素,具体就是乡民与民居、村落、山水、田园等实体产生的居住、交往、互助、劳作、守序、崇文、依赖等关系与情感,这正是乡村生活最大的吸引之所在。
 
        三、乡村旅游七大模式探索
 
        现在,有了以旅游产业带动整个乡村经济发展的理念,可通过乡村旅游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全域旅游的视角下,要了解乡村的特色资源、区位环境、交通,让乡村经济有发展模式可引导。
 

 
上一篇: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下一篇:国内建设“航空小镇”的新闻不绝于耳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