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6-11-10  点击:1694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能源安全以及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重,世界各国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优化产业结构,都在大力发展节能产业,目前,节能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中国也高度重视节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节能的政策措施。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能源安全以及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重,世界各国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优化产业结构,都在大力发展节能产业,目前,节能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010年,在各国政府财政刺激支出中,直接和间接针对节能产业的总投入达472亿美元[1]。截至2012年,全球节能产业规模约为7500亿美元[2]。另外,据预测,2010—2020年期间,全球节能投资将达到2万亿美元,2020—2030年节能投资将达到5.6万亿美元。美国节能产业发展尤为突出,预计到2030年,美国节能产业市场将达到7万亿美元的规模[3]。
 
          目前,中国也高度重视节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节能的政策措施。节能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发展节能产业的驱动力
能源供需矛盾突出

 
          近几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能源供需矛盾愈发突出。2000—2014年,能源生产总量持续小于能源消费总量,能源供需缺口持续增大,至2014年缺口达到63940万吨标准煤,自给率也从2001年的94.28%下降至2014年的84.98%[4],供需缺口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图1)。中国能源供需矛盾增大,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和战略地位。因此,加快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发展低碳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5]。
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根据历年中国各省市能源效率的区域平均值,将中国各省市分为四个能效等级进行划分,也就是节能等级划分。四个能效等级主要为优能源效率区、良能源效率区、中能源效率区和低能源效率区[6]。划分结果详见表1。中国节能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和广东小部分地区。而中国大部分城市主要处于中、低能源效率范围,能源利用率较低,亟需开展节能工作,大力发展节能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巨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之一,开展温室气体减排和实现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化石能源消耗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能源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以上。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之一[7]。
 
           2014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976110万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7.4%[8-9]。2014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要确保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同时,2014年11月12日,中美双方共同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提出:“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在2015年6月30日正式公布的中国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INDC)中,提出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和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目标达到20%左右的既有承诺,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203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大力发展节能产业,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15年降低15%,SO2和NOx比2015年下降15%的目标。同时,2016年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对污染物减排和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其中265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8.4%;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6.7%[10]。大气污染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污染物减排目标仍然较大。要实现环境质量目标和节能减排目标,必须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实施节能产业发展。
 
中国节能产业现状
节能政策

 
           中国节能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0—2014年国家先后制定了140多项与节约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例等。在“十二五”期间,为积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更是从工业、建筑业、财政、污染控制等方面制定了若干政策,主要包括《“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国节能工作的开展以及节能产业的发展。
 
节能产业分布
专利分布

 
           2012年授权的节能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共计10508件,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在东部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主要分布北京市、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辽宁等各省市,东部地区的授权量总和占节能环保产业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82%,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在中部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主要分布在湖南、河南和湖北三省,授权量总和占节能环保产业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总量14.5%;西部地区的授权量总和占节能环保产业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总量13.1%,主要集中在四川、陕西、重庆三省市。总体来看,东部地区节能产业发展较快,中部和西部地区节能环保科技发展水平较为薄弱[11]。
 
企业分布
 
           2013年,节能服务公司的百强企业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地区,其企业数量占据百强企业数量的73%[12],详见图2。从服务公司的节能量地域分布来看,华北和华东地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节能量占总节能量的59.7%,西南地区虽然数量上不占据优势,但是节能量较大,仅次于华东地区。余热锅炉、高效电机和高效节能照明等节能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的龙头企业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福建、广东等东部地区。
 
节能技术和装备
 
           在节能减排的推动下,节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节能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得到大幅推广,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高效节能家电、节能建材等节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产品和装备制造业已初具规模。
 
           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及示范取得积极进展,2014年4月,世界首条氧气底吹连续炼铜工业化示范生产线全线拉通,打破了我国铜冶炼长期依靠引进国外技术的局面;2014年6月,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取得突破,实现60℃以上的工业余热稳定发电,这一产品技术填补了国际上60℃~70℃的余热发电空白;2014年8月,国内首条干法制粉生产线成功投产,标志着国内干法制粉工艺走向成熟;2015年,已将工业低品位余热资源创新性地应用于城市集中供暖;新型高温炉渣余热回收技术已经具备示范基础。
 
节能服务业
 
           近十年来,中国节能服务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从2005年开始,节能服务产业的产值持续稳定快速增长[13-15]。2015年节能服务业总产值为3127.34亿元,比2014年增长17.9%。同时,中国非常重视合同能源管理的推广。根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的统计,截至2015年,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从“十一五”末期的287.51亿元增长到1039.56亿元,增长超过3倍以上,相应实现的节能量达到3241.33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8109.42万吨[15]。2005—
2015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总体呈现快速上涨趋势,详见图3。另外,从市场分布来看,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主要应用于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业,分别占总投资的71.7%、26.3%和1.8%;从商务模式看,主要分为节能量保证型融资模式、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和能源费用托管型模式,分别占总投资的57%、32%和8%[16]。
 
中国节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结构不合理

 
           首先,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还未从根本上转变,节能技术的发展、推广和应用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无法形成产品和设备的大规模产业化。另外,我国的节能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目前我国节能企业众多,但企业中90%都是中小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缺乏技术成熟和实践经验较多的龙头企业。
 
产业自主创新乏力,企业研发能力不足
 
           首先,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科研、设计力量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同时,发达国家对于重点关键节能技术实施高度垄断,我国企业消化和创新能力较弱,因此,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进口;此外,企业中高级研发人员缺乏,人员结构不合理,流动性较大,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发展需求;企业还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激励性政亟需完备
 
           我国节能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在能耗测评、能耗标识、能耗审计等方面,还没有系统的、相互配套的管理制度,节能执法力度不强,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对重点政府耗能企业进行监督监管。另外,缺乏明确的激励政策,如信贷、补贴、低息贷款等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目前,尽管出台了一些鼓励性政策文件,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弊端和漏洞,如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期满后,将节能设备等资产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被视同销售,需缴纳增值税,不利于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17]。
 
市场发育不健全,监督和运营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市场规范和监督体系尚不完善,市场运营比较混乱,仍然存在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市场监管不到位,缺乏相应的市场准入及奖励和惩罚措施,部分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节能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整,难以形成产业链的横向、纵向耦合,进而技术通用性和配套性差,不利于市场推广;此外,节能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模式主要为合同能源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不具备承担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经验和能力,不能满足节能融资和技术供给的需求,导致节能产业发展缺乏持续的市场拉动[18]。
 
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目前,中国尚未建立专门的节能产业的信息服务部门,节能产业信息缺乏,产业发展存在盲目性和重复性;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存在一定困难,包括客户缺乏对合同能源管理的认知度,对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融资困难,缺乏资金投入等,亟需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宣传和引导。此外,目前,还缺少有资质的第三方节能监测、节能测量和验证等中介机构。
 
环保设备高耗能现象突出,节能与环保未能协同发展
 
           目前,中国的很多环保设施在处理污染物的同时,却存在着高耗能的问题。以污水处理厂为例,目前,中国有污水处理厂3500多座,能耗占全社会用电量的0.3%左右,随着国家污水处理规模的快速增大,中国污水处理厂的能耗占比将不断提高。高能耗一方面导致污水处理成本升高,加剧了当前的能源危机;另一方面致使一些中小型污水处理厂难以运行,污水处理设施时开时停现象屡禁不止。因此,环保市场亟待引导其处理技术升级,提高能效,在环保的同时也节能。
 
促进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

 
           首先,健全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在目前已有的《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中,明确节能目标和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家电节能等规划,明确重点节能技术、装备、产品及服务的发展方向。其次,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建立科技成果和标准制定互动的工作机制,及时将成熟的科技成果纳入标准之中,以先进的技术标准推动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此外,要完善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制度,为企业节能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健全经济激励性政策
 
           鼓励发展节能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制造和生产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企业,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如对于开发和研发节能技术,建立节能专项研发基金;对于生产节能设备,实施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对于购买节能产品和设备,实施投资抵免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等;鼓励给予节能企业财政补贴,增加政府节能研发和技改项目的投资预算,通过预算投资、补贴、贴息等方式,着力加大节能社会资金的投入;继续推广实施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范围,重点倾斜于中西部和农村等低收入阶层,以更大程度和范围的发挥政府和公众的节能意识。
 
建立良好的市场化运行和监管体系
 
           首先,完善节能产品的定价制度,制定市场价格统一化、规范化的价格制度,有利于节能市场的稳定运行。主要包括: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等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和加强市场竞争,严禁出现恶性竞争;完善市场监督执法法规,依法处理虚假报价、质价不符等违法行为。
 
           同时,积极发挥市场风险机制,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引导节能企业开展投资经营风险分析,建立企业风险应对预案,要积极预防和规避风险,确保节能产业从业企业流动资本的良性循环,促进节能企业增强自身管理,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并最终提高其竞争力。
 
拓宽节能服务业融资渠道
 
           我国节能服务业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发展遇到瓶颈,主要是因为融资渠道窄、融资水量少等问题。因此,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综合性的节能融资服务体系,是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有效途径。首先,鼓励金融机构向节能服务企业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节能服务企业发展所需资
金,支持开发创新合同能源管理的专项金融产品。其次,设立节能服务业专项发展基金,发展债券融资、股权融资、担保基金、风险基金等金融产品。制定融资服务优惠政策,如扶持有实力节能公司上市;金融机构允许将到期贷款的节能企业适当延期等。另外,还需要建立一批运作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主要为风险投资资本进入提供技术支持,主要业务包括搭建信息平台,推出适合需求的项目,吸引风险投资和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提高节能技术发展水平
 
           加强企业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等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示范基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节能领域设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增加节能领域的科研经费投入,支持成套装备、关键共性技术和新近制造技术研究。另外,加强行业的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推进节能产业集聚区建设
 
           加大节能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挥国家与地方发改委、环保部、科技部等部门的作用,大力推进节能产业园区、低碳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LED产业集聚区等园区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各个行业形成节能产业集聚区,为节能产业的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完善节能产业集聚区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制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施节能示范工程,拉动产品需求;强化产业链,实现合作招商;强化节能服务,扶持中介支撑机构等。
 
注重与环保的协同效应

 
           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势必会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同时,中国目前开展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如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求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推行清洁生产,调整能源结构;严格控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污染物排放浓度”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全国尤其是京津冀等重点地区节能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节能产业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及污染物排放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同时,环境保护措施也会对节能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因此,中国未来节能产业的发展要将节能与减排统一起来,重视降低环保设施的高耗能,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综合效应。
 
上一篇:生态养老纳入湖北全省“十三五”发展规划
下一篇: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模式的确立为河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和挑战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