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是湖北省传统的优势和支柱产业,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日前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湖北“低碳冶金产业链”相关情况。为推动冶金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湖北将低碳冶金纳入9个新兴特色产业之一,并制定出台了《湖北省低碳冶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简称《方案》),旨在加快培育五千亿级低碳冶金产业集群,建设国内一流的低碳冶金产业基地。
《方案》聚焦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明确了湖北低碳冶金产业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路径。提出到2025年,全省低碳冶金产业营收力争突破5000亿元,培育2家营收过千亿元、8家过百亿元冶金企业,全省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前4家企业产能占比超过80%、80%以上钢铁产能达到A级环保绩效水平、40%以上钢铁及铜冶炼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
实施五大行动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湖北是冶金工业大省,是我国近代冶金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武汉钢铁公司、大冶钢厂、大冶有色等企业的兴建,湖北形成了鄂东冶金走廊。
数据显示,2022年,湖北粗钢产量3655.5万吨,占全国的3.6%,居全国第8位。全省冶金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192.7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为6.6%,是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中10个营收要过5000亿元的产业之一。
今年以来,湖北深入实施“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统筹谋划推进低碳冶金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制定《方案》及配套支持措施,明确了2023—2025分年度的重点工作任务,加快全省冶金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努力实现“技改提能、制造焕新”。
据介绍,为推进《方案》落实落地,将重点实施五大行动。
千亿企业培育行动,支持武钢有限充分利用1600万吨优质钢产能优势,打造汽车用钢、工程用钢、高端压延钢、精品薄材“四个百万吨”专用钢产品群,实现“千亿跨越”,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城市森林湿地钢厂;支持大冶有色做大做强铜延伸产业链,实现营收超千亿元目标,跻身全国铜行业第一方阵;支持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优特产品唱响行动,支持武钢有限打造全球领先硅钢生产基地;支持大冶特钢打造国家特殊钢产品研发生产中心;支持黄石建成华中地区重要铜基材料生产基地,打造“华中铜谷”。
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支持央企在鄂设立研发中心,推动设立中国宝武武汉研发中心;依托大冶有色成立湖北省铜产业发展创新联盟,打造产业交流促进平台、供需对接平台、成果转化平台。
绿色低碳跃迁行动,加快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能效标杆示范企业培育,有序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加大非高炉炼铁技术、富氢碳循环高炉、高效电炉等低碳冶炼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完善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建立再生铜、再生铝、稀贵金属等循环回收体系。
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应用,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有序推进钢企融入全省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推动冶金企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支持武钢有限争创国家4A级工业旅游景区。
科技创新支撑冶金产业发展未来
为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湖北与中国宝武签订关于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湖北省经信厅与鄂州市政府共同主办鄂城钢铁产需对接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售。
近年来,鄂州市加快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行业绿色转型成效明显,正由“钢城”向“港城”蝶变,冶金产业依然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鄂州把低碳冶金产业列为“双集中”的优势主导产业,持续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将着力打造低碳冶金生态圈,培育壮大钢铁贸易平台经济,推动钢铁上下游企业建链、上链、用链。
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作为链主企业,将发挥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大冶有色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全面落实《方案》各项工作部署,以科技赋能产业转型、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加快数字化矿山和智能化铜冶炼工厂建设,构建企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十四五”实现年利润10亿元、阴极铜100万吨、营业收入1000亿元的“十百千”战略目标,彰显国资央企担当作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冶金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产量过剩、节能减排、结构升级等诸多挑战。武汉科技大学等作为链创机构,将发挥科研支撑作用。
武汉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倪红卫介绍,《方案》牢牢把握冶金行业未来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着力点,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布局建设低碳冶金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方面的作用,全面推进冶金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高校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生力军,将从优化交叉学科设置、创新科教培养模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助力湖北冶金产业创新发展。
湖北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推进冶金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低碳冶金产业基地,为湖北建设制造强国高地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