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2023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召开,部委领导、业内专家与企业高管齐聚一堂,围绕 " 高质量 · 新未来 " 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中国汽车产业存在传统骨干整车企业转型升级滞后、部分关键技术创新不足、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等问题,国内企业在底层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与国际企业仍存差距。

因此,要支持技术创新突破,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大中小微企业协同,补齐车用芯片、工具软件、新型电子电气架构等底层技术短板,加快新一代动力电池、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同时,提升绿色低碳水平,编制发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路线图,探索建立汽车产业碳足迹核算体系,推动建设绿色产业链,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管理办法,拓展电池梯次回收利用场景,建立健全电池循环利用体系等。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表示,今年以来,一系列财税政策有力支持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其中,仅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一项,截止 2022 年年底,累计免税规模已达 2000 多亿元,预计 2023 年免税额将超过 1150 亿元,充分体现了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决心。
他认为,税收政策导向不仅要注重量的提升,更要注重质的提升,避免政策断档和急转弯,发挥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形成政策合力,助力行业补齐短板,促进汽车产业链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在发言中指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仍挑战重重,新能源汽车产业盲目发展、盲目投资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汽车产业转型过程中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隐现。
因此,要持续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应该多措并举支持汽车消费,落实、落细促汽车消费政策措施。同时,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强化统筹谋划,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应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遏制盲目投资冲动,规范产业发展秩序,支持骨干企业做强做优,培育世界一流汽车企业集团,引导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落后企业退出,防范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介绍,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部将
以碳市场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升级,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逐步扩大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适时降低纳入门槛,同时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为重点,一方面,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前沿科技项目,尽快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应用成本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现有低碳技术在推广应用上还存在着标准、政策等方面的堵点,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补齐前端技术研发和后端商业应用之间的关键短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二级巡视员刘晓光表示,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迎来新一轮窗口期。据海关数据统计,今年 1-7 月汽车出口 277.8 万辆,同比增长 74%,出口额达 55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3.6%,今年有希望突破 400 万辆、向 500 万辆进军。
刘晓光透露,商务部将会同各有关部门出台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争取本月(即 9 月)出台。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高博介绍,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新能源公交车辆共 54.26 万辆,占比达 77.2%。下一步将促进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配送车辆推广应用,优化新能源配送车辆的通行环境,确保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的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新能源车比例不低于 80%。
将优化完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持续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 " 公转铁、公转水 "、深化多式联运示范运营建设、持续推进多式联运的运输装备标准化和智能化。交通运输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不同水平的自动驾驶技术有序进入城市公交、出租汽车、货运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从事经营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