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竹产业更是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利用领域逐步拓宽,工艺和技术不断改善,产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品位和质量不断提高。一个从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到出口贸易的新兴竹产业体系正在形成。竹子加工利用正向工业化利用、精深加工、全竹利用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我国的竹产品大致可分为传统竹制品、竹材人造板、竹笋加工品、竹浆造纸、竹纤维制品、竹炭和竹醋液、竹叶提取物等7大类,共2000多个品种。与此同时,竹林的生态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竹林生态旅游,接受竹文化的熏陶,也是当今人们生态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
此外,根据《中国竹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到2020年,中国将建设100万公顷竹林基地,竹产业年产值达到3000亿元,就业人数达1000万人。

竹笋产业的发展趋势
竹笋,在中国被誉为“蔬食之冠”,在欧洲被列为世界上5种最流行的健康食品之一,在日本已然融入到饮食文化中。
日本人均竹笋消耗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1.2公斤上升到现在的3公斤以上,是世界竹笋消费大国,而我国人均竹笋消耗量至今仍不到0.5公斤。
随着世界上以植物性食品为主的素食越来越流行,竹笋得天独厚的食药禀赋,必将成为世界人民的首选。根据《全国竹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预测,竹笋及其产品的国内外需求量将会以每年16% 的速度递增,发展潜力巨大。
竹笋加工企业年产值 1亿—2亿元规模的就已是目前 中国竹笋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了,而食品企业年产值 10 亿元规模的仅仅是中小企业,食品龙头企业年产值少则百亿元,多则上千亿元。竹笋加工产业的规模上不去,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竹笋进行开发利用时,仅仅把它作为蔬菜,限制了它的发展。如何让小竹笋长成大食品是个大课题。
如今,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正在联合攻关,努力通过最新的技术把鲜竹笋加工成原汁原味的竹笋粉或浓缩液,再以其为原料或添加剂,经复配开发系列竹笋源食品,特别是竹笋源主食(竹笋面食,如中国北方人吃的竹笋面条、馒头等;欧美吃的竹笋面包等),以及竹笋源时尚零食(竹笋饼干、笋片、笋条)、饮料、调料等产品。
可使竹笋从小蔬菜进入大食品领域,实现竹笋加工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拓展竹笋的应用领域,进而增加对原料鲜笋的需求量和提高鲜笋价格,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
竹产业会走向何方?
竹产业开发的价值和发展潜力有多大?
近年来,通过政府重视、产学研联动、技术创新,竹材在建材、造纸、轻工、食品、纺织、家居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重组竹、竹集成材、竹编工艺品、竹纤维制品、竹炭制品等 100 多个系列上万个品种,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产值不断增加。
据了解,2019年,中国林业产业实现总产值7.56万亿元,进出口贸易额达1600亿美元。其中竹业产值接近3000亿元。中国竹产业协会提出,2030年,竹业产值翻两番,达到1万亿元。2050年,竹业达到与林产工业并驾齐驱的水平。
目前,中国竹产业已突破传统的林草范畴,跨界涵盖文化旅游、建筑、建材、化工、食品、造纸、纺织和轻工工艺品等行业。四川、福建和浙江成为全国竹业产值**的省份,四川省首次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中国竹产业的重心向西部转移。
同时,随着竹业科技研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深入,我国在丰产竹林培育和经营技术、竹胶板、竹建材、竹家具、竹食品、竹饮料、竹炭、竹纤维等竹产品研发技术,竹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我国有国家和省部级竹类研究成果100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竹产品和专利技术450多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对我国竹林培育、加工及竹产品深度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今,以竹子资源利用发展的竹产业成为全球公认的绿色产业,而中国竹产业也从单一的初级竹产业加工做成了一个年产值数千亿的大产业。例如,仅一个安吉竹产业就实现了总产值超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将近10%的竹产值,实现了从卖原竹到卖竹产品、从单纯加工到链式经营的跨越,形成竹质结构材、竹装饰材料、竹日用品等500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
未来,随着中国竹产业完成以“竹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并重;打造竹标准材与中间竹产品商储产业链;打造原生态竹林食品产业链;打造竹建材产业链;打造以竹代塑产业链;打造竹纸系列产品产业链;打造竹纤维产业链;通过一二三产业链联动,打造美丽竹居产业链”等任务为主的新征程,中国竹产业也必会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