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最新政策动态和申报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申报批次已进入收官阶段,国家级主要批次已基本截止,但部分领域仍存在补充申报机会。以下是结合最新政策文件和实践的详细解析:
一、国家级主要批次已基本结束
1.第三批申报窗口期已过
根据国家发改委 5 月 6 日发布的通知,第三批 “两重”(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项目及设备更新项目申报于5 月 15 日截止,窗口期仅一周。该批次重点支持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八大领域,要求项目纳入省级实施方案并完成前期手续。
2.设备更新领域资金额度饱和
设备更新专项总规模 2000 亿元,首批 1730 亿元已分配完毕,第二批 270 亿元正在审核筛选中。由于第二批资金仅能支撑约 1000 个项目(按平均 2300 万元 / 项计算),2025 年设备更新领域新增申报空间极小。国家发改委明确,后续工作重心将转向项目监管与验收,企业应提前谋划 2026 年储备。
3.消费品以旧换新仍有第三批资金
消费品以旧换新专项总规模 3000 亿元,前两批共 1620 亿元已分别于 1 月、4 月下达,第三批资金预计 7 月发放,重点支持汽车、家电、数码产品等领域。该领域资金管理强调 “时序性”,企业需关注已参与项目的执行情况,并确保补贴申领流程规范。

二、地方层面仍存在补充申报机会
1.设备更新领域的增补申报
部分省份(如广东、江苏)针对电子信息、安全生产等新增领域开启非正式增补申报,要求项目在 2025 年底前开工并形成实物工作量。例如,福建省要求预申报需在 5 月中旬前完成,重点支持工业软件、新型显示等战略新兴领域。
2.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地方配套
地方可结合实际扩大补贴范围,例如梅州市将家电以旧换新补贴与地方财政资金结合,莱芜市苗山镇对设施农业更新改造给予额外支持。企业需与地方发改委沟通,确认是否存在地方专项或配套资金申报窗口。
3.区域重大战略项目的动态调整
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重大战略项目可通过动态调整机制补充申报。例如,兰白自创区通过整合 “两重”“两新” 资源,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技术合同成交额目标 2027 年达 100 亿元。
三、后续申报的关键注意事项
1.政策重心转向监管与验收
国家发改委明确,2025 年下半年将加强项目闭环管理,重点核查资金使用规范性、项目进度及绩效目标达成度。已获资金支持的企业需倒排验收计划,准备好设备采购合同、资金支付凭证等材料。
2.提前谋划 2026 年项目储备
企业应聚焦 2026 年政策导向,例如设备更新领域需优化技术路线、完善资金拼盘(自有资金 + 地方配套 + 其他融资),并提前了解明年申报指南重点。例如,工业设备更新项目需关注贷款贴息政策细则,降低融资成本。
3.地方申报的差异化要求
部分省份(如浙江、山东)对配套资金比例有额外要求,例如 “两重” 项目需地方配套 20%-30%。企业需与地方发改委沟通,确保项目符合地方规划并通过预审(如上海 “一网通办” 平台)。
四、典型领域的申报策略
1.设备更新领域
重点方向:
电子信息(工业软件、新型显示)、安全生产(矿山智能监测)、设施农业(智慧温室)。
申报要点:
需完成初步设计或签订设备采购合同,单项目最高支持 5 亿元,中央资金占比≤60%。
2.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
重点方向:
汽车置换(新能源乘用车补贴 2 万元)、数码产品购新(手机、平板补贴 15%)、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
申报要点:
需提供消费者补贴申领记录、销售数据留痕,避免重复申报。
3.“两重” 建设领域
重点方向:
城市地下管网(燃气、排水)、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如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铁路)、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
申报要点:
项目总投资需≥1 亿元,优先支持纳入国家或省级专项规划的项目。
五、总结与建议
2025 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申报已进入 “收官 + 储备” 阶段:
国家级主要批次:
“两重” 项目申报窗口已关闭,设备更新领域资金额度饱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第三批资金预计 7 月发放。
地方补充机会:
设备更新新增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地方配套、区域重大战略项目仍存在申报空间,需与地方发改委密切沟通。
未来规划:
企业应提前布局 2026 年项目储备,重点关注技术路线优化、资金拼盘设计及政策动态,同时确保已获资金项目的合规执行与验收。
建议企业通过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 实时跟踪政策动态,并与属地发改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把握补充申报机会。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可整合地方配套资金与银行贷款,形成 “中央资金 + 地方支持 + 市场化融资” 的多元资金组合,最大化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