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交能融合技术应用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新疆交能融合与低空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提出应通过推进一体化基础设施布局、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构建智能管控联动机制以及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举措,推动新疆交能融合与低空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该研究成果为构建高效、绿色、智能的综合交通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其他地区交通、能源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新疆交能融合技术应用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一、一体化基础设施布局

1.1 空地联运枢纽规划

构建“空地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科学规划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强化各类交通方式之间的互联互通与高效衔接。在大型交通枢纽,如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应采用“立体分层、无缝衔接”的设计理念,预留未来新型飞行器起降方式的发展空间,在周边合理设置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起降点,实现旅客在空中与地面交通方式间的快速转运。结合新疆地域广阔、地形复杂的特点,进一步优化通用机场的空间布局,提升其覆盖率。加强通用机场与民用运输机场的协同发展,构建“干线—支线—通用”三级机场网络体系,实现各级机场之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针对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情况,可考虑在高层建筑屋顶、机场陆侧停车场、高铁站等关键节点设置停机坪或起降平台。此外,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及中转场站预留低空飞行器起降场地,逐步构建完善的空地联运网络,显著提升综合交通运行效率。

1.2 能源补给设施通用化

对现有的中转场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充换电站的业态拓展与改造升级,使这些站点能够为低空电动飞行器提供规范且统一的能量补充服务,支持低空电动飞行器的发展,并促进立体交通体系的高效运行。在规划新建交通枢纽和分布式能源补给站时,应全面考虑低空飞行器与地面交通工具的能源需求,实现一体化设计,不仅可减少重复建设成本,而且还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引入智能运维系统,实现设备状态和能源储备情况的远程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不间断的能量供给。

二、能源供给适配

2.1 绿色能源共享利用

在低空产业园区、飞行基地以及中转场站周边,因地制宜地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通过智能微网技术将这些分散的能源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能源的自发自用。进一步推动“交能融合与低空+”模式的发展,持续加强对交通与能源融合形成的分布式新能源网络的探索和应用。例如,S21阿乌高速公路克拉美丽服务区的绿色能源自洽供给系统,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而且还为低空飞行器提供清洁的能源补给。

2.2 定制化能源供给体系

推进多元储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支持低空经济的多样化需求,并根据物流配送、载人飞行、旅游消费、应急救援以及城市管理等不同应用场景优化储能解决方案。例如,在机场和物流枢纽等大容量用电场景下,使用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可以应对高峰时段的电力需求;对于飞行器和车辆这类需要移动储能的应用场景,则采用锂电池作为主要储能手段,辅以飞轮储能来缓冲瞬间的大功率需求,确保能源输出的平稳与可靠。通过定制化的能源供给体系,不但能支撑这些领域的运营发展,而且还能推动低空经济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

三、智能管控联动

3.1 数据融合平台建设

打破交通、能源、民航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构建统一、开放、智能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低空经济与综合交通体系的高效协同。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作用,加快建立低空三维数字化空域地理信息系统,推进低空航空地图编制工作。同时,加速北斗导航、卫星通信、自主飞行控制等关键技术在低空领域的深度应用,构建天地一体化的低空通信、导航与监视(CNS)网络,持续提升航空情报服务、气象监测与预警能力。依托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对低空飞行运行数据、市场需求动态、资源配置情况等关键信息进行深度融合与智能处理,形成面向决策支持的数据体系,为政府监管、企业运营和产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整合地面交通路况、气象环境、低空飞行器轨迹与状态等全域数据,打造覆盖空地一体的交通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对融合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与建模预测,实现对交通流量与飞行需求的精准预判,从而为低空飞行器与地面车辆规划出最优路径,提升整体出行效率与运行安全性。

3.2 联合调度中心

设立空地一体联合调度中心,集成交通指挥与空中交通管理职能于一体,建立实时数据监控和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确保空中与地面交通的高效协同运作。通过运用人工智能(AI)模拟技术和优化算法,联合调度中心能够实时调控飞行器的起降、巡航路径以及地面车辆的行驶路线。这不仅有助于应对日常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而且还能在突发应急场景中迅速做出反应,保障交通安全与秩序。例如,在旅游旺季,联合调度中心可以根据游客流量预测,合理安排空中旅游航班和地面游客接送车辆的时间表和路线规划。

四、产业生态共育

4.1 “产学研”协同创新

人才是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夯实新疆低空经济发展的智力基础。例如,鼓励高校增设与交通能源融合、低空经济相关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培养低空飞行器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系统调控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重点推动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例如,针对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支持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开发适配性强的低空飞行器、能源补给技术及智能管控系统。此外,聚焦低空飞行技术、航空器制造、新能源集成应用等关键领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产业标准。通过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新疆低空经济在技术层面的突破与升级,增强低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4.2 产业联盟与政策支持

应积极推动航空企业、能源企业、交通企业和科技企业等多方主体联合,组建跨领域、协同化的“交能融合与低空+”产业联盟。通过该联盟机制,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协同拓展市场应用空间,助力形成低空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强化制度保障。可从财政、税收、空域管理等多个维度给予系统性支持。例如,对从事低空飞行器研发与制造的企业,提供研发费用补贴;对开展低空运营服务的企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在空域管理方面积极探索政策创新,优化低空飞行审批流程,简化申报程序,提升审批效率,推动实现“分类管理、分级授权、动态调配”的空域使用机制,进一步释放低空资源利用潜力,营造有利于低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五、结语

本文围绕新疆交能融合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这一前沿课题,系统梳理了当前新疆在交通与能源融合、低空经济发展方面的实践基础,深入分析了两者在技术、基础设施、能源供给及智能管控等方面的融合潜力,并结合区域优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新疆凭借其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广阔的空域空间以及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具备推动交能融合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的坚实基础。通过构建“空地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通用化能源补给网络、建设智能化数据平台以及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将有助于实现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区域交通效率、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作者:徐小勇,方欣璐)




上一篇:低空经济下民航电磁环境保护的数字化思考

下一篇:新疆交能融合与低空经济发展现状、机遇及问题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