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空产业园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特点

低空产业作为全球竞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国际竞争的新赛道,是塑造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着力点。低空产业园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集研发创新、生产制造、测试验证、应用示范和服务支持等多重功能于一体,是推动低空产业发展的关键平台。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低空产业园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其现状和发展特点。

中国低空产业园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特点

一、低空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中国自提出“低空经济”概念,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产业集聚的快速演变。早在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低空经济”这一概念之前,已有一批以低空产业为主题的集聚区在二三线城市悄然兴起。这些早期的集聚区,尽管聚焦于通用航空领域,却为后来的低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24年,全国两会明确将“低空产业”纳入国家未来产业规划,低空产业园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其内涵变得更丰富、涉及学科交叉更广泛、产业带动效应更显著、应用场景更多元。

当前,新揭牌或规划的低空产业园区已经呈现跨学科融合的特点。虽然核心产业仍保持单一产业聚集地的形态,但整体发展趋势已明显向多元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迈进。作为低空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低空产业园区的演变历程也生动展现了低空产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型的发展轨迹。其主要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萌芽阶段(2010—2023年)、兴起与蓬勃阶段(2024年至今),在政策支持、技术研发、产业规模和园区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变化。

1.1 低空产业园的萌芽阶段(2010—2023 年)

1.1.1 政策支持:环境初变

2010年之前,中国的低空飞行活动受技术与政策的双重限制,主要局限于军事领域应用,民用无人机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应用有限,低空产业园的概念尚未形成。然而,随着《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的出台,低空领域的政策环境开始发生变化,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1.1.2 技术研发:突破性进展

在这一时期,无人机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材料科学、电子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机成本逐渐降低,性能不断提升,商业化的无人机开始进入市场。无人机在航拍、农业植保、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低空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一批科研机构和企业敏锐地发现了低空经济的巨大潜力,开始积极探索其商业模式和盈利途径,为低空产业园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1.3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这一时期,中国低空经济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到2023年,已达到约5 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民用无人机研制企业数量激增,已超过2 300家,量产的无人机产品更是琳琅满目,超过1 000款,这些无人机产品在性能、功能、应用场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满足了不同领域的需求。2023年交付的民用无人机数量超过317万架,广泛应用于农业植保、巡线巡查、工业吊装等作业领域,还有应急救援、紧急投送、通信中继等多元化应用场景。


1.1.4 园区发展:初步探索

这一时期的产业园区大多选址于空域环境优越、低空空域协调和申请条件便捷的地区,如具有良好飞行条件的二三线城市郊区或新区。它们的主要功能涵盖了飞行体验、飞行培训、飞行表演、农业植保、测绘巡查等多个方面。并且伴随着无人机的广泛应用,这些集聚区逐渐聚焦工业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集研发、制造、测试、应用于一体的初步产业链。然而,早期低空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服务配套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整体业态仍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飞行器的研发制造和检测试验方面,且产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有限。


1.2 低空产业园的兴起与蓬勃阶段(2024 年至今)

1.2.1 政策支持:密集出台政策

2024年是中国低空经济的元年。这一年,国家政策密集出台,为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法律保障。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3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还有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低空经济的高度重视和战略定位。此外,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低空经济。


1.2.2 技术研发:持续加速迭代

在这一阶段,无人机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无人机产品种类和数量也持续加速迭代。无人机在航拍、物流配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低空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无人机的性能也在进一步提升,如具备更长的续航时间、更强的载荷能力、更稳定的飞行性能等。特别是在城市空中出行和电动垂直起降领域,低空技术革新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1.2.3 产业规模:市场迅速扩大

据估计,2024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达到了6 700亿元。在这一年,中国民航局向亿航智能颁发了全球首个eVTOL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生产许可证。同时,峰飞航空V2000CG获得了民航局的型号合格证,成为全球首个吨级以上eVTOL型号合格认证。这些标志性事件凸显了中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产业优势,表明低空经济在国内迅速崛起。据测算,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 591.7亿元,2026年或将突破万亿元。


1.2.4 园区发展:蓬勃态势,初具规模

各地纷纷开始规划建设低空产业园。这些产业园通常集研发、制造、测试、应用、服务于一体,形成了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同时,各地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低空经济生态圈,推动低空经济持续发展。截至2024年9月,中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5万家,其中上市企业1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1家、高新技术企业3 991家。


目前,低空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尚未形成优秀的低空产业园区,但在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低空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然而,如何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推动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低空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在全球经济的广阔版图中,低空经济产业园正以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蓬勃的生命力,成长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随着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和经济结构的深度转型,低空经济产业园已从最初的理论构想逐步演化为具有显著影响力和强大竞争力的经济实体,成为国家经济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相关统计,低空经济产业园已在16个省份布局,在建或启用的低空经济领域的相关产业园(基地)约50家,累计投入约1 000亿元,包括广东、江苏、湖北、河南、四川、北京、江西、上海、天津、河北、浙江、湖南、云南、山东、山西、陕西。

在众多低空产业园中,一些代表性园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突出的产业优势和卓越的创新能力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表1 列出了代表性的园区,这些园区各具特色,部分园区依托其强大的科研实力,致力于无人机、eVTOL等新型飞行器的研发与制造;部分园区则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低空文旅小镇,推动文旅产业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还有部分园区则聚焦于低空经济产业的公关服务、测试验证等领域,为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代表性低空产业园

表1 代表性低空产业园


随着各地低空产业园的蓬勃发展,低空经济的技术与产业也迅猛发展起来。首先,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条的构建。当前,低空产业已经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核心部件制造,到飞行器整机制造、飞行支持系统开发,再到综合服务提供和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的各个环节。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等新型航空器的涌现,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作业效率,还在物流运输、城市交通管理、紧急救援服务等多个领域开辟了全新的应用天地,为低空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其次,各地快速形成了产业集群。据统计,中国低空经济领域目前汇聚了约6万家企业,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产业集群。在这些企业中,超过六成集中分布在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特别是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浙江省、山东省等地,成为低空产业发展的热土。而华北地区也占据一席之地,占比约12.6%,主要集中在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三地。在众多企业中,航天彩虹、纵横股份、洪都航空、中直股份、中信海直等崭露头角,成为行业的领军者。无人机领域则由大疆、航空工业等企业引领风骚,通用航空领域则汇聚了中航工业、北大荒、中信海洋与中直股份等一众实力派企业。此外,低空产业园推动了技术的持续革新。园区内的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材料科学、自动控制等技术创新。例如,无人机企业在提升无人机性能、拓展应用场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eVTOL企业在电动垂直起降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通用航空企业在提高飞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方面完成了积极探索。(作者:王飞飞   曲葳)




上一篇:科技物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下一篇:中国低空产业园未来发展对策及建议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