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梳理了我国低空经济与新能源电池的产业协同关系与发展阶段,以及低空经济驱动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与产业集群现状,探讨了政策导向与应用场景对行业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的影响。
一、行业规模
近年来,低空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低空经济领域企业数量突破5.7万家,产业总体规模达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其中,低空飞行器制造和运营服务两大板块贡献显著,业务合计占比近55%。作为新型赛道的代表,eVTOL产业规模达到9.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77.3%,市场潜力加速释放。从全球来看,eVTOL产业展现出强劲增长预期,摩根士丹利2021年发布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eVTOL市场规模将达到2550亿美元,2040年有望突破10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43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28%[23]。这一增长势头既得益于UAM需求激增,也受航空物流、应急救援、低空旅游等多元化应用场景的共同驱动。与此同时,与eVTOL发展高度关联的电池产业同样呈现井喷态势。2024年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电池与能源安全转型》报告指出,电池已经是全球能源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政府积极支持电池行业发展,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池市场价值将翻两倍,用于电动汽车和储能的电池市值目前为1200亿美元,预计净零排放情景下到2030年将增至近5000亿美元,其中以锂电池为主导的新能源电池已经成为全球电池市场的主导发展方向。
我国低空经济市场潜力位居全球前列。2024年,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要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方案特别强调以电动化为主攻方向,聚焦低空电推进、高效储能、电池失效管理等核心技术攻关,推动400Wh/kg级航空锂电池产品量产,并实现500Wh/kg级产品的应用验证。据中国信通院《低空经济政策与产业生态研究报告(2024)》统计,eVTOL作为UAM的核心载体,预计到2035年中国载人eVTOL年需求量将达4.2万台,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伴随低空经济发展,高性能新能源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并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显著的产业乘数效应。从长远看,低空经济不仅能推动电池制造环节升级,还将有效带动上游材料、中游设备及下游应用的协同发展。
二、竞争格局
新能源电池正日益成为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池来源,而中国企业正在领跑全球新能源电池产业。据长期关注全球新能源电池产业的韩国市场分析机构SNEResearch报道,按电池装车量计算,2024年全球前十大新能源电池企业中有六家来自中国,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巢能源),而其他四家则被韩国和日本企业包揽,分别是LG新能源(LGEnergySolution)、SKOn、三星SDI(SamsungSDICo.,Ltd.)和松下能源(PanasonicEnergyCo.,Ltd.);在储能领域,按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计算,全球前十大企业中,除三星SDI位列第八外,其余九家均来自中国。伴随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低空经济的迅速发展,新能源电池头部企业正加速探索与低空经济进行产业融合。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创新与产业协作,正在重构全球航空电池市场的竞争版图。通过梳理主要头部企业官网信息可以发现,多家企业正积极布局eVTOL领域的新能源电池业务(表1)。
表1 头部企业主要技术参数对比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正大力开拓电动航空市场。截至目前,宁德时代已与上海峰飞、亿航智能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投入数亿美元研发适用于eVTOL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其推出的“高镍三元+硅碳负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20Wh/kg,较传统磷酸铁锂电池提升近50%,能够充分满足eVTOL对长航程、快充性能和高安全性的多重需求。
亿纬锂能专注于定制化eVTOL电池系统的研发,其产品能量密度同样达到320Wh/kg,支持10min快充至80%,循环寿命超2000次。目前,该电池系统已向多家国际客户送样测试,并通过航空认证。亿纬锂能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飞行控制系统、电动飞艇等场景,曾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AS700D飞艇提供定制化电池系统。在产业布局方面,亿纬锂能构建了“材料-电芯-系统-回收”的全产业链体系,这种垂直整合模式显著提升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能够实现从基础材料研发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流程把控。同时,公司积极拓展业务边界,与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鹏汇天)达成合作,将技术优势延伸至立体交通领域,为其提供低压锂电池系统。
韩国电池巨头LG新能源也在eVTOL电池领域积极布局。据LG新能源官网消息,该公司研发的基于NCMA(镍钴锰铝)体系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循环寿命可达2500次,支持2C快充,为中短途城市空中出行提供了可靠的能源解决方案。同时,LG新能源通过收购美国储能系统集成商,强化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布局,为未来低空经济无人机充电站、低空飞行器地面保障设施和无人机物流网络分布式储能站点提供稳定电力支持。在全球化发展战略中,LG新能源通过在中国南京设立中国总部,统筹研发跨国产业链布局,加速智能化产线落地,满足供应链本土化需求,助力公司在全球新能源电池产业中提升市场竞争力。
松下能源则聚焦于高能量密度与稳定性的电池技术研发。其NCR系列圆柱电池已在多个无人机平台进行试点应用,目前正全力推进适用于轻型eVTOL的适配测试工作,试图为eVTOL提出更轻量化、长续航的高性价比电池方案,从而力求在低空经济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在固态电池研发布局上,该公司与丰田汽车公司等企业合作,布局研发高能量的固态电池,从而满足低空载人飞行器对动力电池的高性能要求。
新兴新能源电池企业也在加速技术迭代与战略布局,深度挖掘低空经济等新兴场景的市场潜力。2025年4月,美国固态电池初创企业FactorialEnergy与全球汽车巨头Stellantis联合宣布,其基于FEST(Factorial电解质系统)技术的大型固态电池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单体电池能量密度高达375Wh/kg,接近传统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的两倍,并兼具高快充效率与宽温域适应性。该技术突破的核心在于其自主研发的硫化物基全固态电解质技术,这一创新有望为低空无人机、eVTOL提供更高效、安全的动力解决方案。
三、区域产业集群
在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以eVTOL为代表的低空飞行器成为驱动航空电池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并催生出显著的区域集聚效应,逐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双核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长三角地区正加速崛起为新材料与固态电池的研发创新高地。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政策支持,以安徽芜湖、江苏常州为代表的城市,围绕固态电池技术攻关,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其中,芜湖市政府联合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陶能源)、蜂巢能源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同成立“固态电池创新中心”,重点突破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新型航空电池材料关键技术。合肥市则采用“科创+制造”双轮驱动模式,吸引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入驻,聚焦eVTOL电源系统在电芯设计、模组集成及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层面的一体化研发,加速推动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化。
珠三角地区则立足完善的无人机产业链,着力打造航空电池供应配套体系。深圳、东莞等城市凭借完备的无人机及轻型飞行器制造产业生态,吸引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疆创新)、亿航智能等龙头企业扎根发展,同时集聚了大量动力系统、电池模组、热管理及电控系统配套企业,形成“研发-测试-量产”全链条一体化产业生态[25]。以大疆创新为例,其自主研发的轻型eVTOL平台已进入中试验证阶段,搭载由本地企业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旺达)提供的电池包,为短途飞行场景提供高稳定性的供能解决方案。随着国家低空空域开放政策的落地实施,珠三角地区有望成为我国首个实现eVTOL商业运营的试点区域。(作者:牟思宇,尤帅,谢宇斌,王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