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建议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也是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关键领域。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文章描述了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

1.1 产业集群逐渐形成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的一个普遍特征。产业集群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许多彼此关联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进而形成持续性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一般具有 4 个特征:① 产业集群中集聚着大量的相关企业,以及中间组织和支撑机构;② 集群内各企业和机构之间形成紧密的有机经济联系;③ 这些企业和机构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一般多为市域内某个区、县,甚至乡、镇;④ 通过有机联系、合作互动和社会化网络,形成了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这 4 个特征也是界定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据。


根据我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各地基于产业基础、科研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比较优势,发展区域特色新材料产业,推动新材料相关企业集聚化发展,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总体来看,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各有侧重,呈现“东部沿海聚集,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特色发展”的空间布局,区域特征明显。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形成了综合性新材料产业集群,中部和西部地区形成了以材料深加工和资源利用为基础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东北地区形成了服务于重大装备和工程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


1.2 产业集群差异化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新材料产业起步发展时间不尽相同,各地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重点、特点、动因等也存在差异(表 1)。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依托区位、产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承担着新材料的研发创新、高端制造等功能,形成了一批综合性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其中,京津冀地区,大型企业总部、国内顶尖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集聚,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但受环境承载力影响,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航空航天用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高精尖材料,形成了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配套完善,物流交通网络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和消费市场,也是拥有新材料产业集群最多的地区,在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等领域形成一批代表性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应用市场空间和潜力大,外向型出口经济发达,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在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等领域培育出具有较强优势的产业集群。

我国主要省份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表1 我国主要省份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中部地区。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传统材料工业基础扎实,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传统材料优化升级,发展一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新材料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江西赣州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湖南株洲硬质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河南郑州超硬材料产业集群等。


西部地区。资源能源丰富,但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技术创新迭代速度较慢。依靠资源转化优势和重点企业,通过技术引进与合作等方式,在稀有金属材料、新型轻合金、新能源材料等领域集聚形成了一批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


东北地区。钢铁、化工等大宗基础材料优势明显,装备制造基础雄厚,但近年来经济活力下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奠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工人优势,瞄准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需求,东北地区在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初步形成集聚发展态势,涌现出吉林碳纤维产业集群、黑龙江石墨烯产业集群等。


二、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建议

(1)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科学引导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科学做好新材料产业集群规划布局,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相协调,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推进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壮大发展。依托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选择发展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建设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增强我国新材料产业全球竞争力。依托现有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等支持计划,完善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推进体系。考虑我国各地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周期、发展阶段、比较优势等,细化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的阶段性目标,加强对集群培育的质量评估与动态监管。发挥浙江、广东、江西等地区“链长制”作用,统筹协调区域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工作。


(2)引进高端创新资源,着力提升集群自主创新能级。大力推动国家级新材料科研机构与产业集群开展深入合作,着力破解科技产业“两张皮”的顽疾,以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深入实践助力新材料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区域新材料产业集群创新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在集群内部联合建设一流的新材料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顶尖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在空间上无缝衔接,支撑集群开展产业链原始创新、源头创新,打通制约集群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环节,抢占新材料产业未来发展制高点。


(3)强化集群内部互动,大力营造共生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强产业集群促进机构建设,完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集群内要素和信息的交流共享,建立集群成员横向和纵向密切合作的协同网络。强化新材料产业与集群内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鼓励以下游应用为牵引,打造更加具有全局性、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做好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协作配套关系,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加快引进和培育科技含量高、配套能力强的关联性企业,延伸完善新材料产业链条,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


(4)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持续增强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立足“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发挥我国经济规模体量优势和市场优势,围绕新材料产业集群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创新水平和生产效率。支持新材料产业集群内的优势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体系,增强新材料产业话语权。鼓励集群内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获取国外优势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等战略性资源,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企业。加强具有生态主导力、国际市场话语权的新材料产业链领航企业培育,围绕领航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兼并重组、资本运作或战略合作,提升新材料产业链国际竞争力。支持集群内企业通过战略合作或重组形成一批国际一流新材料企业,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产业链控制力。(作者:曾昆、李晓芃、沈紫云、廖凡、肖劲松、黄庆礼)




上一篇:政府治理视阈下我国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研究

下一篇: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特征、发展阶段、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差距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