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对提升中国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日本并非最早生产出机器人的国家,却是最早抓住机会成功推动产业发展的代表,起步晚于美国发展却十分迅速。二战过后日本经济地位提升,与其他国家逐渐加剧的贸易摩擦导致了日元的快速升值与大量贸易顺差,日本认识到技术对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开始从“贸易立国”向“技术立国”转变。1967 年日本从美国引入了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川崎重工在随后的一年便研制出日本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此后在政策的高度支持与少子老龄化的特殊社会背景下,日本工业机器人迅速实现国产化,产量突飞猛进,迅速走出摇篮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本国制造业的崛起,日本只用短短十余年便成为机器人第一强国。本文将重点研究日本机器人发展对提升中国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对提升中国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一、完善产业链建设,找寻特色中国模式

产业链连接性不强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竞争力提升中的阻碍之一。由于对外国产品的依赖与随之带来的成本问题,使得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的零部件供应面临着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也推动国产零部件的技术提升与接受度的提高。当前我国需要重点关注上游核心零部件,推动相关技术提升并促进零部件国产化,同时将市场与产业链对接,使下游系统集成商与客户形成密切的信息交流机制,带动需求倒逼产业发展创新。对于现阶段接近于“美国模式”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对于产业链的建设可以借鉴“日本模式”,结合本国现状,从系统集成部分的优势入手,对全产业链的整体水平进行提升,建立可以自主进行零部件生产、本体组装、系统集成且产业链各部分水平相一致的“中国模式”。


二、重视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创新能力

一方面,对于受制于技术水平影响的弱势领域要进行重点突破,尤其是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提升企业研发费占销售额的比重,提升部件的国产化率,在企业内部建立研究所、研发中心;对于目前有一定竞争力的技术如人工智能、机械控制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强化现有技术优势,探索发掘未来机器人产业的方向,积极自主创新。


另一方面,我国需要对现阶段高校和研究所为主体的创新研发体系进行调整,进一步加强企业在机器人技术方面的主体作用,着力构建企业与高校、研究所三方合作的创新平台,借鉴日本“产学官”合作体系,改变现阶段专利申请人大部分被高校与研究所包揽的现状,积极推进企业进行专利申请;或鼓励高校与研究所以成果建立企业,或推动高校企业服务于企业,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利于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还能够直接了解市场需求,使得研究成果不仅能够“顶天”,还能够“立地”。


综合来看,我国还需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技术互动与国内国外的信息交流。建立相关交流平台或定期组织讲座与交流会,在公司内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员工规划技术水平提升路线;利用好中国机器人联合会,做好机器人领域教育资源的整合,对教师进行培训,促进不同产业间的合作,从合作中探索新的创新产品与模式,进一步推动技术的进步与机器人的应用。


三、完善产业政策,优化行业标准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细节,加大资金支持与税收优惠力度,并根据各省市与地区的不同特点设立相应配套的政策体系;着手解决产业园区“大而空”的问题,对园区的建设进行重点规划,拨发专项基金并设立重点示范区,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形成产业集群。


其次,要推动专项计划的实施,主要在技术研发方面设立短期、长期的研发计划,每年投入定量资金,集中力量克服技术难题,并对给予重大贡献的企业提供 3 年内税收返还优惠等;加强专利保护力度,简化专利申请流程,积极鼓励各企业自主研发进行专利申请。


最后,推进机器人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完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应用标准等标准,规定产业内企业生产技术红线,对行业环境进行整顿,使之有序化发展。技术水平领先的机器人产品要起到带头制定国家标准的作用,甚至带动建立国际标准。推动行业协会自主性提高,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打造产业发展的底层支柱。逐步开展标准应用示范,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优秀成果在国际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上进行公开,展示其技术标准与安全性标准,并不断加以完善。


四、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带动产业竞争力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一个产业至关重要,世界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我国当前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市场中,由埃斯顿、新松等九个企业占据了近 50%的市场,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服务机器人也主要由科沃斯、纳恩博等占据主要市场。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多,发展较为散乱,缺乏技术能力与信息交流渠道,我国急需建立一批有品牌竞争力与技术实力的龙头企业,大企业有更强的自主研发水平、更丰富的资金投入、更强的盈利能力,同时可以吸引具有高级技术水平的人才进入。对于龙头企业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园区,可实现对园区内其他中小企业的辐射作用,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各企业优势互补,形成新的产业业态,能够同步对中小企业给予支持,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园区内位于产业链不同阶段的企业相互协作,有利于产业链的密切联结,增强资金利用率的同时同步带动技术创新,最终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作者:赵尔璐)






上一篇:南京市六合区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下一篇:中国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问题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