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本章将探究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保持高速高质发展的路径,并对发展瓶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进口依赖,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
常州市要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首先需要统筹补短板、强基础、促升级。在事关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点领域、关键节点和原料配件等方面,要逐步构建安全、完整、可控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提高自主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降低进口依赖度,保证重要原料、零件和技术的供应渠道都有国产替代来源,形成国内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备份系统。当发生国内外市场需求快速扩大、全球供应链异常或国外技术封锁等特殊情况时,国内新能源企业及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可以正常运转,做到“内循环”。具体来说,常州市可以加大财政资助力度,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投入,借鉴国外建立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经验,将科技资源统筹整合,结合产学研搭建联合创新平台,把前沿技术开发、重点技术攻关和重大工程相结合,集中力量解决重要部件(如芯片)、原材料(如银粉银浆)、技术设备等进口“卡脖子”问题,积极建立新的产业生态。
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高国内外检测互认水平
常州今后在新能源新基地和示范项目的规划建设中,要邀请在新能源领域有影响力的外企和机构入驻,充分发挥本地新能源龙头企业的作用和影响力,中外企业与机构互助合作,促进本地新能源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高检测认证互认水平。例如,为整合国内外新能源新技术资源,破解新能源汽车出口中的技术贸易壁垒问题,发挥质量认证的属性,并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质量检测和方案走向国际,2023 年 5 月广西南宁揭牌成立了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检测认证联盟。常州拥有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优势,可以以广西南宁作为参照,充分发挥新能源龙头企业的作用和影响力,充分利用技术资源和行业地位,与国际新能源研发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并推广国际认可的新能源检测技术、标准方法、认证规则等规范性文件,构建新能源产业链标准体系。同时,政府组织开展国家间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交流,提升我国标准和检测认证机构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同时我国的标准与检测认证机构也要提高自身检测能力,培养和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提高测试数据的国际公信力。
三、以长远眼光招引项目,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在项目招引环节,根据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树立长远期发展眼光,摒弃短视投机行为,及时调整项目安排。具体可以基于政产学研合作,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并且根据当前经济走势和新能源项目招引或推进中各种影响因素建立经济预判机制,按季度或半年度为单位进行定期研讨,也可根据突发情况进行临时会议,形成建议或决议报告,为中长期的产业布局与项目推进提供参考建议。同时,常州市需要立足于各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如充分利用滆湖、西太湖、长荡湖等水域面积,发展水面光伏和风能发电项目,合理优化新能源各分支产业的空间布局,避免在各区之间出现“争企业”“抢项目”的恶性竞争。
四、发挥自身特色,形成全链条竞争优势
常州以实体经济、装备制造闻名,“工业明星城市”是常州的鲜明特色。因此,常州要发展成为“新能源之都”,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发挥好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发达的特色,把握好常州在发展工业和制造业方面的良好基础条件,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其次,要加强前瞻布局、抢抓风口的意识。例如,中创新航起步于洛阳,发展壮大于常州,实现了“从濒临破产到风光上市的逆袭”,这就体现出常州市在新能源行业紧抓机遇、前瞻布局、果断出击的意识。如今新能源产业竞争将愈发激烈,产业风口稍纵即逝,容不得一丝懈怠。最后,抓核心抓链条,加大关键核心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培育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原本常州传统汽车产业基础薄弱,现在换道领跑,通过不断积累与努力,使本地新能源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要全链条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把发展之“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之“能”,才能在同类型竞争中持续发展。(作者:黄亦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