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数智技术,推动乡村建设主体的思维认知、乡村建设过程的要素资源数智化转型,使农村生活奔向现代化。
一、推进数智技术创新供给
针对于数智技术应用环节单一的现实难题,首先要提升数智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率。“在农业生产经营、物流运输、加工增值、乡村功能释放”等方面实现数智化转型,形成与数智深度融合的新型电商销售空间,破解其与生产空间因物理隔离产生的“黑箱”困境。
其次,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推动数智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一体化加速升级迭代,搭建联系各信息系统的数智桥梁,实现线上电商服务与线下实体服务的深度融合。
再次,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技术创新人才。一方面,以点扩面不断加快本土产业技术人才的培育,依托产学研机构创建“乡行企校”四方联动的乡村振兴产业院校和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吸引产学研合作机构的技术人员在本乡扎根服务,联合金融机构设立乡村振兴帮扶人才专项补贴,同时也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实施政策优惠吸引技术创新人才。
二、提升乡村居民数智素养
针对村民数智素养总体偏低的现实难题,首先,降低乡村居民接触数智技术的门槛。降低智能设备驾驭难度,简化数智平台使用流程,从而提高村民参与数智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针对空心化、老龄化较为严重的乡村,乡村社区应开设智能设备使用课堂,帮助村民普及智能设备相关技能、知识以及预防网络诈骗的常识,指导村民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社区和茶园自助设备等数智产品。
其次,开展密切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数智新技术、新应用培训。一方面,针对村民群众开展基础的数智技术应用培训,诸如智媒网络平台使用、智慧乡村平台使用以及电商平台使用等。另一方面,针对参与生产经营的村民,重点授予农业生产、运营和电商服务的数智化技能与知识,从而加快乡村居民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数智化转型。再次,弥合村民数智观念上的鸿沟,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政府和乡企主体提高数智信息供给能力,从村民的生活需求、劳作经验、认知水平等方面出发,寻找各主体间的共通点,主动化解部分村民对于数智文化逆向输出的敌意,激发其对于数智技术相关知识求知欲,从而提升乡村居民数智化理念、素养和技能。
三、优化数智乡村治理路径
针对数智乡村治理路径滞后的现实难题,要强化自下而上的数智化协同参与,构建起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的数智化治理路径(图 1)。首先,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农村智慧治理体系建设,运用数智平台,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透明,让基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次,推动村民自治不断走向纵深。研发“数智乡村”在线自助平台,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制约作用,实现对乡村有力监督。由此激发乡村居民主人翁意识,激活乡村治理的新动能。再次,政府主体充当企业与乡村居民之间的“桥梁”,促进数智乡村建设各主体之间的数智资源沟通与共享,发挥数智乡村治理资源的最优效应。政府、企业、村民三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数智化进程,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治理有机结合,使乡村治理方式朝精准高效、共建共享的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数智”新动力。
图1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数智化乡村治理路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数智乡村建设,一方面,数智要素赋能农业农村发展叠加倍增效应,数智创新驱动谱写着农业农村数智化新篇章。另一方面,目前数智技术应用仍存在薄弱环节、城乡“数智鸿沟”尚未弥合、自上而下治理模式未能充分发挥数智乡村建设主体潜能。因此,审视数智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和潜在风险,对于构建高质量乡村数智生产流通体系、畅通数智乡村建设主体合作路径等问题的研究有待深耕。在此意义上,研究反映数智乡村产业新模式、现代乡村生活新业态,可为数智乡村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此外,随着技术介导农业乡村空间数字化转型实践日益受到关注,从微观视角分析乡村空间重构也将是未来数智乡村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建议既要提高数智技术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应用程度,也应重视数智化赋能乡村治理,走好乡村建设“数智化之路”,将数智流量变成发展增量,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数智底座。(作者:苏沛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