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大悟县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问题

乡村振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茶产业作为中国传统农业领域的重要产业之一,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推动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大悟县茶产业的现状,分析茶产业中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缺、技术创新不足、品牌建设不够、市场拓展不畅等发展中存在问题,具体如下: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悟县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问题


一、大悟县茶产业的现状

大悟县位于鄂东北,居鄂豫两省交界处,地处大别山西端南麓,县境地处大别山与桐柏山的相接地带,森林覆盖率达52.58%,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0%以上,大悟是山区农业大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也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茶叶发展示范县。


近年来,大悟县茶园面积达到30多万亩,采摘面积达22.1万亩,茶园规模位居孝感市第一,全省第三,综合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茶叶产量11200吨,其中绿茶产量占84%左右,茶叶产值占大悟县农业总产值24%,形成了茶叶高中低档、春夏秋茶全覆盖的产业格局。全县各类茶叶经营主体达260多家,其中涉茶行业人员10余万人,2021年全县农业人口因茶增收占农村人口平均收入20%。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茶叶产业已成为大悟县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摇钱树”,茶产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帮助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改变了原先挣钱出远门局面,使老弱妇女都能在家创收,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推动大悟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基地建设不断加强

全县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品牌化营销”“五化”要求,每年茶园面积不断增加,从2018年28.6万亩增加到2022年30余万亩,茶园可采摘受益面积达22.1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73.7%。全县茶叶生产建立了“从三里城至芳畈镇的西部澴河流域产业带;从河口至宣化店镇的东部S108产业带;从阳平至夏店镇的G346产业带;以彭店为核心的中部产业带”。“四大茶叶生产产业带”为全县茶叶基地建设和茶产业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茶叶品质稳步提升

从茶园管理入手,采用绿色生产方式,推行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措施,实现茶叶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茶园病虫害防治,保证茶树健康生长。严格控制茶叶采摘标准和加工过程,采用科学的种植和培育方法。全县现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厂)260余家,主要生产绿茶、红茶和抹茶。各类设备4000余台套,年加工绿茶5000吨、红茶4000吨茶和抹茶300吨,其他小型加工厂加工能力3000余吨,生产过程中注重茶叶品质,全县年产绿色食品和有机认证茶叶近40万斤,推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强化品牌建设,加强产品研发,提升品牌形象,完善产品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增加市场份额,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增强市场影响力。全县年产1000万元企业有14家,组织多家企业形成了外接市场,内连基地,带动农户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共同打造茶叶品牌,开始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大悟绿茶”先后获得中国茶叶协会“中绿茶”金奖和“中茶杯”特等奖、“湖北省首届十佳文化旅游名茶”、“湖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等。“大悟绿茶”入选2022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茶叶)品牌声誉百强榜。开发生产经茶,出口销往英国、俄罗斯等国,全县现有50余家茶企在县城中心地带建立自已的品牌专卖店和形象店,自主推动品牌建设,提高了企业知名度。


(四)茶旅融合持续走深

深入推进茶叶种植、加工、观光旅游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茶叶生产基地和自然景观优势,扶持发展了一批集茶叶生产体验、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家庭农场、茶叶观光体验园、大悟红色旅游结合体,茶叶特色小镇以及茶叶公园。大悟问茶寻春之旅入选“全国茶乡精品线路—春季踏青到茶乡”,茶叶产业链延伸,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大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一

全县部分企业茶产业仍以传统的茶叶生产和销售为主,缺乏多元化发展,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品种单一,大悟县主要以生产绿茶为主,其次生产红茶,缺乏品种多样性。加工方式相似,以传统的炒青毛尖和扁形茶为主的制作工艺,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而对茶叶的新产品开发、深加工和精加工等环节涉及较少。市场销售渠道还是传统的茶叶市场、超市和批发市场等地,而对当前新型销售渠道如网络销售、跨境电商等运用不足,限制了茶产业的市场开拓和发展。大部分茶企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限制了茶产业的发展潜力。缺乏创新,在产品研发、包装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茶产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使得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信息化程度低,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导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了产业的效率和发展。


(二)产业链条短缺

缺乏完整的产业链。茶企上中下游环节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协同(上游农业———茶树种植、茶叶采摘;中间工业———茶叶加工、茶产品生产;下游———产品销售与服务),使得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不高。采茶期间,全手工采摘用工紧张,采茶难导致茶叶成本上升。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如茶叶种植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农业生产标准、采摘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品质控制标准、加工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工艺流程等,导致茶叶质量不稳定,产品品质难以保证,导致茶产业链条中的附加值较低,茶农和茶企的收益受限,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三)技术创新不足

茶产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缺乏新品种、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茶叶品种改良不足,缺乏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工工艺创新不足,茶叶贮存和保鲜技术不完善,影响了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四)品牌建设不够

茶产业中知名品牌不多,品牌价值和市场认可度有限。品牌形象宣传不足,品牌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和追求新鲜感的心理。


(五)市场拓展不畅

茶企的销售渠道建设不够完善,缺乏多元化和广泛覆盖的销售网络,茶企在品牌推广方面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和手段,产品适应性不强,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和口味偏好。(作者:罗灿,陈华成,龚梦,李晨)






上一篇:团体标准驱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与建议(附案例)

下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大悟县茶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