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成都市温江区EOD实践为例,为解决该地区林草资源利用效率低、水资源环境日趋紧张、林盘资源逐步消失等问题,围绕EOD模式要求,对生态修复与资源开发进行了系统化解构,从国家政策引导、EOD项目库遴选、项目体系建设、生态产业一体化实施方案、收益与风险和交易结构等角度,构建温江EOD项目框架。
1、EOD模式概述
EOD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
EOD模式是国家在充分考量生态修复与其撬动提升的社会性效益、经济型效益基础上,通盘考量资源开发反哺生态修复投入、外部价值内部利用的核心方案,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着重推广的新型区域发展模式。EOD项目的成功重点关注以下要点。首先,要建立产业类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提升投入的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同时有效避免政府隐性债务,构建落地实施架构,降低EOD项目在后期实施中的转入与磨合成本。其次,加强生态治理项目与开发收益类项目的关联性,项目体系建立应着重关注资源基底与生态修复关注核心问题。强调由生态环境转变为生态资源、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价值链延伸体系,落实“谁破坏、谁修复”与“谁收益、谁反哺”的生态修复原则。最后,强调实施过程与主体的一致性,推进“一体化”原则,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参与主体一体化,项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一体化,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以一体化实施,统筹主体、效益与流程,兼顾EOD项目的社会性公平与公益性公平,将反哺进行到底。
2、EOD项目库筛选
在充分了解EOD项目的真正含义之后,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则是EOD项目库的选择。温江区作为成都市北部重要的生态涵养区,重点依托自身的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北林南城的城市空间特征,以建设成都市“公园城市示范先行区”为发展目标,奋力谋划建设“幸福温江,美好之城”。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温江区南城北林的空间格局、得天独厚的田水资源、林盘资源;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立城,以南城北林、两河一心,构筑城乡、生态、人文空间,全面建立温江区的公园城市生态优势。
2.1 生态本底评估与产业发展分析
温江区作为“国际花园城”、全国标杆性的花木苗木市场基地,其生态条件具备一定优势,但通过实地勘察与调研,温江的生态网格存在一些缺失与漏洞,其核心主要集中在水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林盘保护层面,主要分布在温江北林片区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两侧。结合温江区的生态整治需求,对北林片区的产业格局进行整体调查,发现其产业结构重点以都市农业、生态康养和文创旅游为主,均属于绿色产业的范畴,但分布节点十分分散,与生态环境的关联度相对较弱。生态本底与产业发展都有提升需求。
2.2 建立EOD项目库筛选标准
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占地277km2的市辖区来说,生态类实施项目和产业类项目应按照政府各局、委、办口来切分,少则几十个项目,多则上百个项目。在众多项目中,如何确定合适的项目纳入EOD项目库,则需要建立遴选标准与入库门槛,以剔除大量重复与低效项目,降低项目落地风险。因此,温江EOD项目严格遵循EOD模式试点要求,以“重点支撑实施基础好、投资规模适中、项目边界清晰、反哺特征明显、环境效益显著的试点项目”为核心原则,以“符合生态环境部的标准的生态治理项目、符合绿色产业发展标准的产业项目”为基础,统筹考虑生态治理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之间联系性的紧密性,同时保证低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和经营类项目投资收益在10~15年实现平衡,生态环境治理类项目近3~5年内能落地实施并见到效果,从盈利、技术、土地、储备4个角度出发,形成生态环境治理类、产业类、储备类三大项目库(见图1)。
图1 温江EOD项目库筛选模型与设置标准
2.3 EOD项目库推进
EOD项目的开端必然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实施主体的目的更多在于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可盈利性,而政府部门在前期对项目的整体把控和目标实现的导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EOD项目库一旦确定后,除了实施主体单位要反复验证项目的投入、收益以外,相关政府部门(如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农村农业局、发改局等)均要通过上会研究,将项目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申报、立项。(作者:王宗源 瞿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