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锂电池材料产业发展问题及三大对策方案

当前云南锂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锂电池产业体系未真正建立、技术路线面临替代风险、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等短板。建议通过培育产业链条、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益,打造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云南锂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锂电池产业体系未真正建立

随着云南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进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结合,通过大力招商引资,云南省锂电池材料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总体来看,锂电池的产业体系仍未真正建立。一是在玉溪锂矿资源未开发利用的情况下,云南省锂电池材料产业处于“原料在外”的局面。二是云南省缺乏有一定规模的动力电池和高端消费电池生产企业,作为锂电池材料产业最核心的“电芯”企业仅有1家,加上由于动力电池整体组装后重量较重,物流成本的因素导致云南省引进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难度较大,云南省的锂电池材料产业不得不面临“最终产品生产在外”的局面。三是作为锂电池材料产业自身,云南省除恩捷股份外,引进的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在云南的产业布局多为代加工,自身在锂电池材料产业上的核心竞争力不足。


锂产业,锂电池,绿色能源,科技创新,新能源产业


2、技术路线面临替代风险

目前云南省锂电池材料产业重点企业采用的技术路线多数为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技术路线,但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面临着如何应对技术替代的风险。从全球锂动力电池的趋势分析,锂固态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一直以来都是业界的共识,尽管由于技术的原因,其成本高居不下,但其一旦得到产业化应用,从其技术原理来看,隔膜和电解液就不再必需,云南省目前大力引进的石墨负极材料技术路线也将被替代,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技术路线也可能将面临未知的影响。由于云南省锂电池材料产业多为引进企业,届时将面临较大的产业发展风险。


3、缺乏核心关键技术

云南省在锂离子电池隔膜方面产能和技术方面优势在全国领先,在全球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正极、负极、电解液等关键环节缺乏自主核心技术。虽然云南省在锂产业及新能源领域已建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云南省先进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动力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动力与储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绿色能源全固态离子电池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研发平台,但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仍是不足。


二、进一步推进云南锂电池材料产业发展的建议


1、培育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

一是聚焦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和循环梯次综合利用,瞄准新能源电池产业全生命周期相关头部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重点发展磷酸铁锂、锰酸锂、镍钴锰、三元材料等正极材料,石墨、硅碳石墨等负极材料,以及电解液、隔膜、铜箔、铝箔等新能源电池材料;培育发展电芯、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新能源电池产品。三是大力引进导电剂、粘结剂、电池结构件、铝塑膜等锂电池细分领域原辅料生产项目,有序布局锂电池循环梯次综合利用项目。四是针对目前动力电池头部企业难以引进的现状,加大对高端电子消费领域,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电池生产企业的引进力度,拓宽锂电池材料产业链条。


2、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壮大市场主体发展

一是支持企业、科研机构聚焦锂电池材料前沿技术和成果,加快推进高比容量、高比功率、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的正极材料技术研发。二是密切关注正极材料等前沿研发成果,大力研发和引进无钴低钴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电池技术,推进碳素制备石墨负极材料、石墨烯锂电池产业化等技术研发,加大新型高性能PI电池隔膜等产品研发。三是加大电池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开展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和创新。四是积极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重点企业聚集,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


3、提升资源利用效益,推动循环梯次利用

一是加快滇中锂矿资源勘探与开发,尽快确定储量。二是加快提升镍、钴、锰、锂等资源保障供应能力和矿石储备能力,降低原料成本。三是支持优强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化学储能产业,高标准、高起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循环梯次综合利用项目。四是探索建立回收利用管理机制和综合利用体系。(作者:黄 洁,鲍亦平,倪诚蔚,杨晶媛)




上一篇:云南省锂产业发展现状 锂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下一篇:中国石油公司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的政策环境、基础与建议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