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2003-2020年新能源产业和碳排放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究新能源产业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验证新能源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此外,进一步研究新能源产业对碳排放在空间层面的影响,得出:从空间层面来看,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于碳减排,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新能源产业对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根据新能源产业发展阶段采取不同发展战略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世界各地均将发展重点放在资源及能源的建设上,政府并默许依靠大量化石能源消耗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此后,随着经济社会进入中后期,政府开始鼓励引进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因此,政府就需选择灵活、多变的措施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具体来说:
第一,政府应当重点发展水电能源。在所有的新能源中,绝大部分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能源及核能等,都需要大量的先进技术作为依托,且前期的投入成本较大。然而,我国在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上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关新能源技术所需的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都无法及时得到满足。此时,水电作为新能源技术中相对简单的一种,其技术应用更为成熟。此外,由于我国三级阶梯式的地势,使我国本就蕴藏了大量的水电资源。所以,我国应当在新能源发展的开始阶段,深度挖掘已有的地势落差,带来的丰富水电资源;
第二,积极引进和学习海外先进新能源技术。由于国外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具有的先发优势,现有的绝大部分新能源技术均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在短时间内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就可以选择与国外先进新能源企业合作的方式,提升我国企业的新能源应用技术。最后,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化石能源在环境污染和能源效率上,显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对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各地的地理优势,如西藏、青海等,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其地势较高,不仅光照充足,并且地底蕴藏大量的地热资源,同时,像甘肃、新疆等,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其常年温差大,使该地区拥有充分的风能源资源。总的来说,尽管现阶段新能源价格高于传统火力发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由结论可知,能源结构是新能源产业影响碳排放水平的重要影响机制。对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我国已有的新能源优势,并借助于科学技术大力开发新能源,以此实现清洁能源结构的优化。根据已有观点认为,我国在煤炭上具有相当的资源禀赋。与此同时,我国还是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的储量大国。本文研究发现,新能源能够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发展新能源的方式有助于实现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其本质在于,增加清洁能源等新能源产业,能够动摇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从能源结构效应出发实现降低碳排放的效果。具体来说,第一,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要基于我国已有的能源禀赋现状与我国能源结构优化条件,构建新时代能源体系,从而形成他绿色能源基地建设,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第二,增大清洁能源占比。在优化清洁能源结构过程中,随着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不断上升,新能源将发挥调整能源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终实现碳减排目标。因此,通过丰富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产业,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可以在既定煤当量下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形成更加清洁、低碳、高效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大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三,要建设安全、灵活、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目前,新能源并不能直接使用,而是通过转变成一次电力的方式,进而传输至千家万户。因此,我国要基于新能源现有发展阶段和传统能源成本低的优势,建设安全、灵活的高效新型能源电力系统。
三、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
由结论可知,产业结构是新能源产业影响碳排放水平的重要影响机制。对此,要想真正实现碳排放水平的下降,就要实现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发挥好产业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碳减排效果。具体来说,第一,继续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在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时,政府要给予相关金融、政策扶持,从而实现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第二,帮助传统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现阶段,我国仍旧以传统化工企业为主,产业结构也以重化工企业占主导地位。因此,需要发展低碳产业,优化产业布局。这是源于增大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在社会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并非直接改变人们的用能方式,更多是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化现有产业结构,间接实现消费新能源的目标;第三,加快提升新能源产业技术水平。通过发展新能源的新技术,例如通过风力发电机组、逆变器、高效太阳能电池和集热器、氢燃料电池等研发,使我国在储能技术、充电方式上获得较大的技术突破,从而从科技视角提升新能源产业的广泛应用;第四,巩固已有新能源产业的领先地位。例如,针对已经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做出一定成绩的隐形冠军企业,并围绕这些企业,构建稳健的配套产业链体系,形成上下游互补、产业配套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
四、发展新能源产业,扩大低碳经济规模
政府应当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通过扩大低碳经济规模的方式,实现碳减排的既定目标。这是源于,经济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而能源作为社会化大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方向。因此,当新能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去时,在扩大经济规模,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利于碳减排效果的实现。具体来说,新能源产业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增加新能源产业以降低碳排放。在过去,尽管新能源一直存在,但由于技术水平和开发成本的原因,新能源无法像化石能源一样,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因此,依托化石能源发展而来的产业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严重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和新能源市场化运作的成熟,新能源作为生产要素发展新能源经济,扩大新能源产业规模就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政府在能源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资金等方面应当给予对新能源产业一定的帮助。从而在低碳产业方面形成经济规模,最终实现大幅度降低我国碳排放水平的目标。
五、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低碳“共赢”
由结论可知,新能源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非单一,还存在空间层面影响。对此,应当加强区域间合作,实现低碳“共赢”。
第一,从整体来说,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碳减排,并非是单个区域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各个区域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合作,实现降低碳排放的效果。例如,在技术上,不同省份依托自身技术特点,互相学习和借鉴各自的低碳技术,以实现取长补短,缓解各省经济压力;
第二,从政策制定上来说,各个省份之间应当建构起互助学习的模式,从高效地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低碳政策,降低政策探索成本;
第三,从不同区域来看,首先,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早,其对能源的消耗也相对较大,导致东部地区在能源上存在依赖国外能源的问题。对此,东部地区应当有步骤的实施战略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根据我国现阶段煤炭禀赋情况,我国中部地区是重要的煤炭产地。因此,中部地区需要着重发展包括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最后,西部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扶持政策,在资金上面加大扶持力度,减少新能源企业因研发投资不足导致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因此,不同区域间要基于自身的低碳优势,加大与其他区域间的合作,从而实现低碳“共赢”的目标。(作者:王 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