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综合类静脉产业园?综合类静脉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核心

  综合类静脉产业生态园区,是指以从事静脉产业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回收体系、生产体系、研发孵化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其中,回收体系和生产体系是园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回收、分拣、拆解、预处理、深加工、再利用、再制造等环节,主要由具有共生关系的企业组成;研发孵化体系包括研发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孵化服务平台等,宣传教育体系包括园区企业教育、交流、培训、会展、产品陈列等,研发孵化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主要由园区运营商负责建设并经营或者由园区运营商请第三方经营。
 
综合类静脉产业园规划建设
 
  (一)建立回收体系
  城市固体废弃物具有量大和分散的特点,建立高效的、全覆盖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有助于实现集中回收,形成规模优势。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回收体系还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与上下游的关联比较松散,不利于形成共生关系。因此,综合类静脉产业生态园区首先要建设覆盖面广、效率高、参与广泛的专业回收网络,一方面,整合原有的、分散的、不规范的回收队伍,淘汰低效率组织方式,但不淘汰相关就业人员,组建资源回收合作经济组织。并且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统一的回收网络体系,做到“八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网络。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和城市便捷强大的物流体系加强回收环节与上游消费环节和下游资源再利用环节的稳定联系。
 
  (二)建设水资源梯级利用设施
  传统的工业园区用水方式为:取水—用水—污 水处理—排放,这种方式存在工业用水量大、用水效率低、废水排放量大等诸多弊端。而综合类静脉产业生态园区由于企业的多样性和对水质要求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共生关系,完全可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内水资源利用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共生网络,实现水资源利用的闭路循环模式:取水—用水—园区内企业进行废水交换再利用—废水梯级利用—废水处理—废水再利用。主要的原则就是按照水质不同逐级利用水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争取做到生态工业园区废水“零排放”,即实现水资源的闭环利用。
 
  (三)建设污染防治设施
  静脉产业生态园与其他类型的生态园区一样,需要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对确实无法再利用的废水、废气、废物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置,避免二次污染,对于园区实在不能处理的危险废弃物,要集中转移到有资质的处理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园区内企业之间构建互利协作、利益相关的共生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综合类静脉产业生态园区的基本形式和终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构建产业链时要结合当地区域的产业基础、废弃物种类、数量、周边交通运输情况等,总之,要与当地和周边区域的动脉产业形成良好互动,切不可一味地脱离当地动脉产业而搞“小而全”的静脉产业园区,否则,园区企业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不能实现规模效益。在共生理念下,我们强调构建完整的共生产业链,即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要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因此在设计产业链过程中,如果缺乏某类关键环节导致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无法被利用而无法构建完整的共生产业链时,可以考虑通过特定招商的方式,引入新的企业或者扩展现有企业的业务领域,进行补链。
 
  (五)建立研发平台
  静脉产业是一个“变废为宝”的产业,是典型的朝阳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静脉产业生态园组建由园区内回收企业、资源再利用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重点领域科技研发联盟,主要任务之一是延长和拓展共生产业链,识别出尚未被有效利用的废物或副产品,并引进或者研发相关的技术,使这些废弃物(副产品)得以再利用或再循环;主要任务之二是加强清洁生产能力,在副产品的清洗、拆解、再利用的过程中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二次污染;主要任务之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园区通过孵化器的模式,扶持科技含量高的中小型再循环企业、废物收集企业的发展。
 
  (六)建立信息网络平台
  信息网络平台的总体设计要区别于传统“孤岛”式信息网站,要能够解决生态工业园区信息数据从“简单堆砌”到“有机融合”的提升,要成为生态工业园区信息化的核心灵魂,帮助园区成为信息工业园区、创新工业园区、互联工业园区、高效工业园区,帮助园区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丰富服务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帮助园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拓宽信息来源、简化和便捷办事流程、专注核心业务、提升创新能力,帮助园区员工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方便的生活环境。最主要的是园区网络平台通过与当地政府和城市环境卫生部门合作,构建区域层面的静脉产业全环节的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全市各类废弃物(副产品)于一体的综合固废信息平台,包括资源回收信息、运输配送信息、加工利用信息等,便于企业了解上下游行业资源状况,以便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原材料、产品等的交易,增强共生网络的稳定性。

 

上一篇:和田地区墨玉县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与探索

下一篇:综合类静脉产业生态园招商、运营管理方案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