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多,城市垃圾总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垃圾减量、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提高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等问题急需解决。城市垃圾处置循环经济产业园为城市美丽环境做出了良好的探索,将成为城市破解垃圾围城的新出路,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块之一。文章以某城市垃圾处置循环经济产业园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产业园的发展现状,并从园区本身、政府监督、公众监督等方面分析了产业园发展存在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置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很多大型城市,在垃圾处置和城市规划发展中引入“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和“蓝色焚烧”等理念,形成大型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在经营模式上引入PPP的投融资和管理模式;在监督模式上采用企业信息公开和民众监督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垃圾围城”问题以及因建设垃圾处置设施引发的“邻避效应”。但是,对于一些建设时间比较早期的垃圾处置循环经济产业园,前期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速度,导致垃圾处置能力跟不上、邻避效应、园区内的产业不能真正循环起来等问题依然存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垃圾处置由最初的填埋到现在源头控制、分类处置、蓝色焚烧、循环利用,再到规模化的静态产业园区,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规模化。但是对于一些早期建设的垃圾处置产业园区,由于规划相对滞后(处理能力跟不上产生量)、部分处理技术相对落后(需升级改造)、园区与外部企业的大循环和园区内的小循环、甚至单个企业内部微循环没有真正的循环起来(单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循环就会被破坏),经营模式单一化导致企业在单个源上能够做到达标,但由于垃圾从运输入园区到末端处置都会存在恶臭问题的产生,在整个环节管理上的漏洞,导致邻避效应依然突出。因此,如何解决好现有垃圾处置产业园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1、产业园发展现状
某城市垃圾处置产业园区是集垃圾填埋、垃圾焚烧、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餐厨垃圾无害化、医疗垃圾焚烧、建筑垃圾资源化、污泥处置等一体的大型综合垃圾处置产业园区。
1.1 技术应用现状
该垃圾处置产业园采用了多种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例如,在垃圾填埋厂实现了膜覆盖;在垃圾焚烧方面引进了国际领先技术,采用了“SNCR+半干法+干法+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烟气回流+低温SCR”的烟气净化工艺,渗沥液处理采用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BMR)+纳滤(NF)+反渗透(RO)”的工艺;在餐厨垃圾无害处置中采用高温发酵生化处理技术,通过微生物菌群加工制成微生物肥料菌剂,用于有机农业。
1.2 产业链发展现状
该垃圾处置产业园在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的同时,将废弃物处理过程产生的废水、沼气以及电能等回用于园区企业,构建了园区内企业与园区外企业间的大循环、园区内企业内小循环以及企业内部微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了以产品链、废物利用链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1.3 产业园管理现状
该垃圾处置产业园对园区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公开监测数据。园区建立健全了预防工作机制,动态掌握设备设施运行工况,科学评估设施安全运行水平;严格对已建、在建项目运行和安全工作进行检查,重点强化焚烧设施烟气达标排放监管;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各设施重点部位的关键数据做到24小时监控,并实现智能预警。同时监控与监测相关数据,实时在厂区大门口显示屏和网上有关平台进行数据公示,便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群众和团体的监督与管理。
1.4 产业园环境质量状况
根据2016-2019年填埋场卫生防护距离550m处东南、正南、西南、西北四个恶臭污染物自动监测子站监测数据分析来看,该垃圾处置产业园区的氨气、硫化氢存在超标现象。2013至2015年周边7个采样点样品中,二噁英均超过日本大气二噁英浓度限值6.7%至2.0倍,与部分国家和地区城市大气二噁英浓度范围相比较,显示该采样区域监测的前三季大气中二噁英浓度水平高于绝大部分欧美地区和香港,与亚洲其他地区水平相当。
根据2016-2019年地表水监测断面监测数据分析来看,该垃圾处置产业园区周边地表水水质达到目标功能水体类别。2016-2019年土壤环境环境质量状况良好,监测点位各项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等含量均低于风险筛选值,土壤污染风险低。从2016-2019年监测数据显示,园区内的七口监测井,水质类为Ⅳ或者Ⅴ。从2016-2019年园区内企业监督性监测数据显示,园区内除填埋场恶臭偶有超标,其余企业基本都能做到达标排放。
2、产业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垃圾处置产业园区因为建设时间早,垃圾产业集中度高,处置垃圾种类繁多,且各种垃圾的处理工艺复杂、污染影响因子多的特点,从而导致环境管理难度增大、叠加累积影响明显。从近年来的信访量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邻避效应有所缓解,但是每年该垃圾处置产业园区周边居民的信访量仍然有30余起,尤其是夏季信访量较大,且随着居民环保意识的进一步提升,这种邻避效应也日益凸显。
2.1 历史遗留引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环境管理基础资料缺失。该园区建设初期周边已经存在多处大大小小、已知和未知的小型垃圾填埋场,后期建设周期长,期间因为经过多次人员更换、技术改造等,导致环保基础资料丢失问题严重。具体表现在:厂区地下管网复杂,废水排放去向不明。历史监测数据缺失,表现在园区建设初期厂区内和周边村庄地下水监测数据、土壤监测数据、水文资料等缺失,不能很好的了解地下水和土壤的本底值,给地下水和土壤评价带来困难。建设初期未做人群健康跟踪调查,不能准确的说出园区对周边居民健康是否有影响。
规划跟不上建设的速度。突出表现在:在建设时,没有考虑除臭治污的配套设施和实际处理量的需求规模,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后,垃圾量成倍增加,导致群访事件不断增多。环保设施升级改造赶不上标准更新速度。相应的处理设施同样面临升级改造的问题。在恶臭治理问题上,没有统一的治理方案,突出表现在填埋场的恶臭治理措施主要是采用除臭剂,焚烧中心主要采用负压、活性炭、焚烧等措施,尽管各个场区内恶臭味道较小,但整个园区内仍存在明显的恶臭。
2.2 排污企业多、叠加效应明显
该垃圾处置产业园区内每个企业在建设初期都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但对整个园区各个污染物的叠加影响并未进行统筹考虑。以氮氧化物为例,园区内产生恶臭的企业较多,虽然各企业有组织废气中恶臭排放浓度达标,但由于存在多源叠加,导致产业园区周边环境恶臭超标,且由于源头互相干扰,很难找到最终的污染源,影响园区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
2.3 监管监测能力仍有不足
垃圾处置产业园区环境监测不充分,缺少无组织排放监测。目前针对恶臭的监督监测主要集中在填埋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的厂界监测,对其他污染企业及垃圾运输,以及垃圾卸载区的无组织排放恶臭未进行监测。因此,增加无组织监督监测是很有必要的。长期规律性的监测数据缺失,难以为评价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以地下水和土壤监测为例,地下水和土壤共同的特点是,累积叠加效应明显,如果前期缺乏数据,后期评价过程中很难解释其污染的来源。
垃圾处置产业园区设施监管力度不够。园区内企业众多,每个企业运行工况、技术参数、主要工艺、辅助设施复杂,即使是内部专业人员在遇到问题时都要进行一番检查,对于不了解工艺的执法人员,更加难以进行有效的监测,这就造成执法人员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检查的内容停留在对运行记录、是否正常运行等表面内容进行检查,而对其运行工况如何、设施是否真正正常运行、有无隐藏违规行为很难进行全面的掌握,建议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监督监控局限于污染源。目前园区内的重点污染企业都有在线监测设施。但园区的环境质量在线监测设施有限,建议增加园区及周边环境质量(气、水、噪声)等的在线监测。
2.4 园区内部环境管理问题
垃圾处置产业园区对环保的统筹和重视程度不足.。园区的重点工作主要放在生产管理上,在环保管理上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对驻区企业的设施检查考核中奖惩措施只针对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对存在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环保设施运行不正常等问题未提出惩罚措施。
垃圾处置产业园区对企业控制力不足。园区管理单位没有制定驻园区企业统一管理办法,未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强化驻园企业的环保责任。尤其是园区内的污染治理设施没有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内,各设施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提升,无法有效发挥设施的处理能力。
附带产生的污染问题。附带产生的污染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垃圾运输车辆不规范,部分车辆没有采取密闭措施导致渗滤液和垃圾遗撒,恶臭影响突出,且是周边居民信访的突出问题之一。
3、产业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该垃圾处置产业园区建设早、建设周期长,垃圾处理企业产生的污染物多、成分复杂等特点,建议从整体考虑,采取全面有效措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好园区建设与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周边居民环境诉求之间的矛盾,促进园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3.1 全面评价,综合施策
规划环评主要对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对区域水资源、大气环境、固态废弃物、总体空间布局、城市发展定位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评价,可从决策源头上对园区的发展布局、结构、规模等进行重新调整,变无序开发为有序开发,变短期开发为可持续开发。园区内污染企业较多,叠加影响不可避免,因此应做好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测算,使园区发展在环境方面做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快推进园区规划环评工作,有利于从宏观上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有利于科学进行城市定位、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有利益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平衡区域环境容量;有利于解决区域性、结构性环境问题,防止生态破坏,确保环境安全。
垃圾处置产业园区最初的建设以“循环利用”为特色,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全面调查和掌握园区内各个污染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从“循环利用”角度出发,探索综合利用、协调发展的道路。另外,从科学规划的角度设置隔离防护带,引入湿地工程建设,可以有效支持园区环境综合治理和提升。
3.2 发挥职责,加强环境管理
该垃圾处置产业园区作为管理的主体方,应做充分发挥管理职责,进行资源整合、制度完善、设施更新,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提升园区环境。
(1)整合资源,配套或提升改造污染治理设施。随着北京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501-2017)等一些新版标准的实施,园区企业部分污染物排放将不能满足新标准要求,对需要进行升级改造的治理设施要及时进行更新,对处理设施存在问题的要及时进行维修,并设置相应的应急手段,对整个园区的渗滤液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建立相应的处理设施统一处理,避免资源浪费。设置自动洗车系统,各企业应设置自动洗车系统,对进出的垃圾运输车进行冲洗,可有效减轻恶臭污染物、扬尘的无组织排放。针对产业园周边环境NOx超标现象,园区各NOx排放源应多措并举,从增加污染处理措施、提高设施稳定运行率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减少NOx排放量。
(2)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路面冲洗制度,园区应将路面冲洗、喷洒除臭剂制度化,尤其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应加大路面喷洒除臭剂的频次和范围。规划建设完善给排水管网,并安装计量设施;加强下属各企业的废污水排放管理工作,理清排水管网走向,园区实行给排水运行日志上报制度,并设专人负责,切实做到达标回用,达标纳管;园区应对各渗滤液处理站进行统一管理,做好渗滤液处理站出水的统筹调配工作,确保渗滤液出水全部回用,不外排。
(3)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垃圾堆体掏挖工程纳入后期建设规划中,时机成熟后对陈腐垃圾堆体进行开挖,在实现陈腐垃圾资源化的同时可释放大量土地资源,改善环境空气、地下水环境质量,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4)落实企业责任主体。园区应建立健全明确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常态化的环境保护定期自查制度、规范的信息公开制度、环境问题第一时间报告制度以及完善的环境安全责任制度,进而提高企业环保责任意识,全面落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
(5)完善园区固废处理设施。产业园管理中心应做好各企业统筹协调工作,完善相应污泥处理、浓液蒸发、飞灰应急固化等设施。
3.3 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
规范生活垃圾的运输车辆,并纳入统一管理体系,要求垃圾运输车必须有证并采用统一规范的具有防止渗滤液滴漏的车辆。城市管理委员会、交通运输管理等部门应加快研究出台生活垃圾新车购置、现车改造补助政策,推广新车型的应用。单纯的监督监测、在线监测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已经很难满足这种污染源多、污染物复杂、技术要求高、可变因素多的园区监督管理,应改变现有的管理制度,将管理的责任转移至园区自身,并考虑在园区设立环保派出机构,同时对园区实现全方位立体管理,除在线监督其污染物排放,同时对园区内部重点污染源设置在线监控装置,做到实时监督。适时引入第三专业环保服务。由于园区建设较早,存在垃圾产业集中度高,垃圾处理工艺复杂、污染影响因子多,管理任务重、头绪多、难度大。建议引入由环保、工程设计、污染治理、监理等多种专业人员所组成的第三方专业环保服务公司作为“环保管家”,为园区提供监测、监理、环保设施运营、污染治理等一体化环保服务和解决方案。提升园区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塑造园区绿色形象,提高污染治理成效,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3.4 做好环境影响后评价
垃圾处置产业园区所有企业应抽调专人组成园区环境管理部门,负责贯彻国家环保方针和政策,制定园区统一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监测制度,对园区存在的环境问题,统一协商解决。各企业应及时进行后评价或跟踪评价,即对企业采取的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发现有明显的环境不良影响的,及时提出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结语
以某城市垃圾处置循环经济产业园为研究对象,通过从园区本身、政府监督、公众监督等方面探讨城市垃圾处置产业园区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该垃圾处置产业园区整体环境质量状况良好,个别季节恶臭存在超标现象。园区内企业基本都能做到达标排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历史遗留问题未根本解决,排污企业多叠加效应明显,监管监测能力仍有不足、园区内部环境管理问题。
作为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整合资源,配套或提升改造污染治理设施;完善管理制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企业责任主体;完善园区固废处理设施。作为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同时落实好做好环境影响后评价。(作者:刘茜 冷春华 赵震 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