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园因应而生,在经济发展取得飞越性成就时,相对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给环境带来巨大损害,同时,传统产业能级过低也成为制约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推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园区生态化改造,是同时期传统工业园区面临的共同任务。文章从生态工业园的定义和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对实践中某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规划编制回顾与总结,为同类型园区的设计及规划提供思路和参考。
工业园区是根据本地产业基础现状(产值及企业分布情况),并结合上位规划对本地区的指导建议,以集约化、特色化为目的,通过行政手段将本地区的各类生产要素进行科学整合,从而形成满足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分工协作的集聚区域。因此,工业园区,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有利于国家或地区政府内在经济发展要求。
生态工业园,指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以构建生态产业链为目标,通过加强企业的清洁生产管理、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对园区基础设施的绿色设计,从而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工业园,其本质是企业的生产高度耦合的产业共生系统。
1、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趋势
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三代为生态产业园区[3]。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尤其是在产业发展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东南部沿海地区,近年来,一批以服务业主导型生态园区涌现。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区,产业园区通过加强企业内部合作,不断推动园区内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链耦合,以对冲外部市场不稳定带来的经济负效应。
2、案例园区的开发建设背景
某开发区A发展起步早,随着区域大环境的经济发展及产业政策变化,开发区共历经四次产业定位的调整,从最初探索起步阶段(2000至2003年),主要以能源冶金、综合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开发建设;二是初步创业阶段(2004至2007年),产业定位以能源冶金、机械制造、现代食品加工等为主导;三是大开发、大建设阶(2008至2011年),主要引进和培育电子信息为主的先进制造、软件、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四是全面提档升级阶段(2012年至今),明确了软件信息、文化创意和高端商务商贸的主导产业方向。开发区自2018年启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绿色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为建设目标,通过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态空间布局的调整,从而实现建成长江经济带上以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为特色的“小而精”都市型生态产业园的总体目标。
3、总体设计思路
3.1 总体设计思路
立足开发区已有的形态规划与产业基础,紧跟上位战略政策导向,按照“淘汰产能整顿清退、落后产能转型升级,现有产业链横向耦合纵向延伸”的发展路径,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创新”的发展方式,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实现战略引领;坚持产业优化转型发展,引进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形态;加快制造业进一步的产业转移,腾笼换鸟,深化转型发展,积极寻求工业替代,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率、高集聚、循环化、可持续方向发展;抢抓“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机遇,以创新发展为引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新模式、培育新引擎,大力集聚各类创新创业资源,进一步推动园区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3.2 生态化改造建设路径
不断完善已有产业链,提升特色产业能级,实现产业绿色发展。改造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产业优化转型。提升发展传统制造业,针对食品、建材、机械加工等传统制造企业,当前既是开发区GDP贡献大户,但又是区内能耗高,废水、废气、固废排放大户,且短期内无法迁出园区,逐步淘汰落后工艺、老化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智能化水平,提升产品档次,推进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着力形成具有特、优、精鲜明特点的高精特企业,同时鼓励企业积极采用绿色、生态技术,引导企业做好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改造,实现生态化改造;
(2)积极寻求工业替代,继续开展“退二进三”工作,大力发展符合本轮产业定位的园区特色产业。从谋求产业结构的拓展升级、资源配置的集聚升级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腾笼换鸟”,巩固完善现有软件信息、商务商贸、文化创意主导的产业集聚群格局的雏形,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重;
(3)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跟产业政策发展导向,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成长战略性软件信息服务、智能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以功能性拓展项目为突破点,不断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值的方向发展,向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园区目标不断迈进。
实施生态改造,资源集约和污染减排,加快形成开发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因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经济效益较差,成为生态园区创建中的重要瓶颈。加快“腾笼换鸟”,发展楼宇经济是突破开发区土地资源瓶颈,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手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园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低碳循环经济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加强能耗、减排、环境质量等方面,则一方面通过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电力、天然气为主,多种清洁能源混合使用的能源结构。另一方面对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以区内能源消耗大户为抓手,推动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优化生产工艺,逐步降低开发区产业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一步强化开发区产业低碳发展,以期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较大提升,污染排放水平总体较低,产业生态效率全面优化。
强化园区管理,聚焦风险防控保障生态人居安全。重点做好环境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积极开展园区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一方面在园区层面上编制开发区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的、建立专业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专项培训以及演练。另一方面,园区需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对于重点监管企业及风险程度较高企业要求近期尽快完成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编制并备案,从而不断完善园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4、总结与反思
4.1 产业特色不明显和创建亮点不足
产业生态发展及亮点示范工程是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因此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园区历史发展进程、地理区位、产业定位、生态敏感性及其他园区特色元素。在创建过程中,一方面以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为基准,积极引导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区,另一方面,扩大产业统计范围,进一步细化创建范围内企业数量及其主要经营类型,适当将非规上企业的产值(按比例折算)纳入统计,以区内主导产业的高速发展(主导产业产值比重增加)以及新旧动能(传统产业比重逐年减少)间转化动态趋势突显规划中的产业特色。
4.2 生态产业链构建存在困难
按照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中,生态工业园规划编制过程中,难度较大的指标为建设规划实施后新增构建生态工业链项目数量。两种类型园区普遍存在入驻企业数量较多,企业间的关联度低。某开发区A新一轮产业正在调整布局,区内食品加工、装备制造、软件信息、文化创意等企业间和企业内部实施资源循环、梯级利用等较少,生态工业链构建难度大。因此,突破传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构建以物质流、能量流为主的闭路循环生态产业链,构建以信息流为主导的新兴生态产业园区“生态产业链”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在构建生态工业链项目过程中,需要深度与园区和相关企业沟通,并进行必要的企业调研,尽量挖掘可行的生态工业链构链项目。
4.3 行政手段与企业意识
随着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环境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力度的加强,带动着开发区执法力度不断加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显著迫于经济发展与执法趋严的双重压力下,得到显著提升,对比生态工业园区创建之初,企业发展理念由过去的“经济效益至上”转变为“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并重”,在园区管委会的引导下,入园企业积极配合实施如散燃煤锅炉淘汰等“生态化”改造,新型产业园区在保持现状良好低碳绿色产业基础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入园企业(及区外企业)间生态产业链耦合度。并依托智慧化信息管理手段,加强对园区信息的整合。
结语
随着工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断被强化,为加快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已有一大批工业园成功创建生态工业园,这些园区在产业结构优化、生态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污染物源头防控等领域开展积极探索实践,而尚未创建的园区,随着当地环保政策的不断收严,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是传统工业园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案例园区,因开发建设历程较久,历经多次主导产业调整,区内企业及产业较多,改造建设难度较大。因此,本案例园区的设计思路对于同类型及相似情况园区具备一定可参考性。(作者:江洪龙 张艳 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