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是我国农村种植业内容之一,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中医药发展、中药材保护等促进政策,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的诊疗作用突出,更是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近日,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共收载中药2711种,其中新增117种、修订452种,中药材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江西省抚州市是我国中医药诞生地之一,也是历史上极具盛名的“旰江医学”和“建昌药帮”发源地。近年来,抚州市立足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中药材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通过强化中药材良种示范推广、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度创新等,不断推动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新型主体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能力,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抚州市中药材种植和深加工及中药健康养生旅游等新业态得到蓬勃发展。2018年全市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0.72万亩,总计达40.08万亩,林下种植中药材年产值约4.8亿元左右,受益农民人均增收2600元。全市中药材种植品种(含药食同源品种)68个,其中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品种有黄栀子、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泽泻、芳樟、松香、松节油、杉木油、青皮、陈皮;养殖中药材主要品种有鹿茸、熊胆、石龙子,养殖企业5家,养殖面积约184.5亩。临川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95万亩,人均年增收4336元,位列全市各县区之首。乐安县作为全国最大的紫苏种植基地,种植紫苏2万余亩,中药材种植面积7万余亩,仅次于临川区。
抚州市中药材产业总体发展趋势向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宏观层面讲,一是中药材种植布局不合理,种植区域较为分散且规模偏小。种植面积在5亩以上的只有乐安、金溪、南城3个县。大部分的中药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50多种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不足1万亩。二是中药材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中药材产业链涉及的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松散,未能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因此,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应变能力都较为薄弱。从微观层面看,一是全市中药农业尚未摆脱“品种多、规模小、单产低”的困境,种植模式依旧比较传统,种植技术单一且效率较低,普遍达不到国家关于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的要求。二是全市中药工业总量偏低,中药材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目前主要以原材料或粗加工后输出到外省市,生产的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精深加工的中医药企业少,大多为中药饮片或保健品粗加工。三是全市中药商业和服务业潜力尚未开发,对中药材下游市场开拓不足,“建昌帮”等抚州特色品牌的培育和形成规模效应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未能利用品牌效应促进和加快中药农业与旅游休闲产业、健康医疗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融合和开发。
二、今后发展思路
(一)坚持科学规划,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药材品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重点发展“三子一壳”(黄栀子、吴茱萸、车前子、枳壳)、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半夏、黄精等,将发展中药材种植业作为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重大举措。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品牌引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实现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二)坚持创新经营,分步实施。
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通过政府引导、主体培育、群众参与,带动中药材产业化经营、订单化和电商化销售。把抚州市中药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五年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的目标任务落实到经营主体,落实到田头、地块、林地。
(三)发展创意农业,加强产业融合。
拓宽中药材种植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采摘、科普、民宿等休闲农业产业,推动中药材产业特色化升级发展。积极探索生产性景观资源的科学利用新模式,建设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产业园,努力提升中药材产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三、产业发展目标
(一)加强基础建设。
围绕发展中药材这一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中低产农田改造和标准化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产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
(二)推进结构调整。
到2023年,每个县(区)建立1~3个万亩以上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使全市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主要品种种植面积达到41.95万亩;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种植基地达到240个;中药材总产量达到35万吨,年产值接近70亿元。
(三)强化科技支撑。
随着中药材品种结构的不断优化,每个县(区)明确主要种植品种。大力推行中药材“三品一标”认证,优选当地“绿色+道地”中药材品种,创立“建昌帮”中药材品牌体系。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方式的生态化转型,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植物增长剂零使用,不断提升中药材产业供应链的绿色价值。加强对中药材优良品种的筛选,积极探索中药材套种、轮种、林下种植、混合种植、野生抚育等种植技术,建立中药材种养、采储技术标准,保障和提升中药材质量。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建设,建立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技术体系,加强种质资源利用研究,到2023年,全市建设中药材规范化选育繁育基地达到2500亩。构建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江西省高等医药专科学校、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药用植物栽培专业,或依托院校开展中药材生产技术短训班。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等资源,加强药农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培育一批中药材专业化生产合作社。
(四)加快产业化进程。
到2023年,全市中药材产业规模化经营面积达80万亩,新增中药材年加工能力160万吨,中药材产业年产值接近70亿元。中药材产业集群规模及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不同产品类别、各具优势的中医中药产业集群和一批传承“建昌”炮制技术的中药饮片企业群,地产中药材90%以上实现在本地加工消化。创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中药品牌6个,培育中药材产业新型经营主体500个,药农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
四、功能定位与布局
(一)功能定位。
针对抚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前瞻性规划,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规划团队对抚州市中药材产业功能进行了科学定位。
定位一:打造成全国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立足抚州市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整合全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科学布局各县区种植结构和品种,推动中药材产业向着“品种优良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管理数字化”方向发展,传承“古建帮”,打造中药材种植的“抚州模式”,将抚州市打造成“北看安国,南有抚州”的全国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定位二:打造成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样板区。挖掘整理“旴江医学”典籍,保护创新“建昌帮”炮制技艺,传承发扬“旴江医学理论”和人文精神,把抚州市打造成江西省中医药文化强市和样板区,创建全国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地方医学流派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中医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地方样板。
(二)产业布局。
按照抚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将中药材产业布局为两大产业园。
其一,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产业园。即围绕“扩规模、提品质、强服务、增效益”要求,重振“旴江医学”“建昌帮”中医瑰宝,抓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种质保护与抚育、人工种植,稳定发展“三子一壳”道地中药材、特色中药材及药食同源中药材基地;培育“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形式的中药材产业化联合体,提升龙头企业深加工能力,重点传承及恢复“建昌帮”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深度挖掘山区农业资源,发展“林药、果药、粮药”兼作种植模式,探索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经验,打造抚州“绿色+道地”中药材名优品牌。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产业园主要建设两大种植基地:一是道地药材和优势中药材种植基地,该基地主要布局在抚吉(金)、资光、福银高速沿线,以临川、南城、资溪、金溪、崇仁、宜黄、乐安等县(区)为核心;二是中药材深加工项目示范展示基地,该基地以南城、临川、乐安、金溪等县(区)为重点。
其二,中医药康养休闲旅游特色产业园。即立足于抚州发展中药材产业独特的生态和生长环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康养方面的特色优势,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基地,形成一批健康旅游特色品牌,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县(区)特点的健康旅游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着力打造以资溪县、南城县和黎川县为核心的健康养老养生基地,提高全市医疗康养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医疗、康养、旅游与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带动抚州医疗康养产业加速发展。其中,中医药康养休闲旅游特色产业园主要建设两大康体产业园:一是健康休闲运动产业园区(以临川为中心向周围辐射);二是康养旅游度假产业园区(以南城为中心的“南城-资溪-黎川”休闲度假区)。
抚州市中药材产业经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其综合生产能力将会得到全面提升。通过进一步开拓国内外中药材市场,以及“建昌帮”品牌效应的带动,全市中药材产业从2019年起,每年总产值增加大约10亿元,到2023年,全市中药材产业总产值将达到97亿元,争取实现100亿元的突破。(作者:方雅冰 李全新 周颖 张怀志 甘寿文 马遇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