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扶贫作为国务院2015年确定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 在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目标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光伏+农业将大大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使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助推乡村振兴。从光伏扶贫和光伏农业的现状出发, 介绍了光伏农业的意义, 分析光伏产业在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提出解决策略。
1 光伏扶贫助推脱贫攻坚
目前推行效果较好的主要有四种光伏扶贫类型,以下作简单介绍。
1.1 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
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产权明晰,归贫困户所有,是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屋顶或院落空闲位置安装一套3千瓦-5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原则是“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即所发电量自己使用,用不完的剩余电量卖给国家电网领取财政补贴,所得收益均归农户自己。用户一年大概可收益3000元,连续收益20年,可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1.2 村级小型光伏电站
此类型目前是光伏扶贫的主要模式,受到各地的青睐。它以村集体为建设主体,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建设小型电站,产权归集体所有,发电收益由村集体和贫困户按比例分配,具体分配方式各地不同。但贫困户收益相对较高。
1.3 光伏大棚扶贫
此类型是在温室大棚上面架设光伏组件,光伏设施所发电量可以用于大棚的照明,灌溉,通风,冬季供暖等,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是光伏应用的新型模式。光伏大棚抗风险能力比普通的温室大棚强,生态环保,符合绿色发展理念。这种模式一地多用,既可以通过发电满足大棚自身需求,多余电量可以获得财政补贴,又可以实现大棚种植的经济收益,还可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双重收益,一举数得,帮助农民增收,带动农民富裕,助力脱贫攻坚。
1.4 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
这种类型是由政府、光伏企业、农民三者共同参与。产权归光伏公司所有,开展经营,光伏公司将一部分股权交给政府,当地政府将股权收益分配给贫困户。在确保集体土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将集体闲置土地,主要是荒山荒坡流转给光伏公司,光伏公司支付土地租金,光伏公司经营中可以吸纳贫困户参与电站的农事务工,如除草工作、设施维护等。贫困户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劳务工资、扶贫补贴三项收入。
2 光伏农业助推乡村振兴
光伏产业代表绿色清洁能源,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两者的结合将实现政府、企业、农民、环境的多方共赢。光伏产业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农业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试验田,两者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新能源和新农业的高度融合,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加油站。光伏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基础,只有扎根于三农,着眼于三农,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1 光伏农业具体的项目
光伏农业有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林光互补,药光互补,渔光互补,蔬菜光伏模式,菌菇光伏模式等。以渔光互补模式为例。渔光互补是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两项占地面积颇大的项目完美结合,在水塘、芦苇荡滩涂上面架设光伏设施,下面养殖鱼虾。光伏板架在水面,可以减少阳光对水面的直射,降低水面的温度,减少鱼虾烫伤烫死概率。由于铺设面积较大,挤占其他水面植物生长空间,可以抑制藻类繁殖,改善水质,为鱼虾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光伏发电收益,国家财政补贴可以提高养殖的附加值,渔业养殖产业化经营丰富了农民的创收渠道。
2.2 光伏农业发展的意义
2.2.1 能够节约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用耕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依托,不能随意占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光伏公司占地面积大,但主要占用的是荒山、荒坡、滩涂等闲置土地,缓解了土地资源和光伏发电用地多的矛盾。与农业结合后,综合利用土地,将分散化、低效率的土地高效规模化开发利用,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一地多用。开展多种经营,如种植食用菌,油牡丹,药材等,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和附加值,形成产业化经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要求。
2.2.2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太阳能资源对环境无污染,绿色环保,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新能源中发展潜力巨大。光伏发电利用太阳能资源,可以减少人们对石油能源的消耗,不断提供清洁能源供给,契合了十九大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光伏与农业的结合,推动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要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2.2.3 推动农村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光伏发电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后续动力,满足了农业用电需求,提高了农业发展的技术含量,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太阳能发电给农民生活带来了便利,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必须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农业与光伏的结合无疑是对此要求的完美诠释。光伏农业的具体模式中,带动了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发展。农民不再是仅仅依靠光伏发电获得卖电收益和国家补贴,他们通过劳动就业、创业走上致富路。同时也实现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完美融合,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 光伏产业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光伏扶贫项目大部分由政府投资。太阳能开发基础设施投资巨大,回收成本时间长。前期融资难、后期维护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政府扶贫资金不仅仅用于光伏开发,还要用于电价补贴。电价补贴项目种类多,受益人群多,补贴力度大,补贴持续时间长,给财政资金带来压力。如果财政资金缺口太大,难以为继,减少补贴或不补贴,那么扶贫就形同鸡肋,也会引起贫困户的不满情绪,打击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贫困户快速见收益,贫困村脱贫摘帽都需要政府买单,扶贫的压力和风险都转移到政府。可见,资金缺乏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光伏扶贫项目能否继续开展的关键因素。
3.2 农村光伏发电运维管理有难度
在项目安装实施过程中对技术、线路要求高。贫困地区地处偏远,电网不稳定,设施薄弱,而电网改造也不能一蹴而就,造成发电存在安全隐患问题。设施安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合,成本较大。扶贫电站后期维护缺少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出现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处理,那么相应的卖电收益和财政补贴也达不到预期效果,随着时间推移则会影响贫困户的积极性,影响扶贫项目的有序开展。
3.3 农户缺乏积极性,专业能力不强
光伏扶贫项目,农户投资成本低、压力小,但收益持续20年,有保障,某种程度来讲,这种扶贫是政府花钱买来的,虽然简单易行、见效快,但是贫困户只参与分钱环节,并没有付出劳动,滋生了一些贫困户懒散不作为,寅吃卯粮,甚至因利益分配问题先捧后骂。外力因素助力脱贫并不长久,财政资金起的是引导和辅助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真正脱贫还是要靠提高农户的积极性,靠自身劳动和付出,若只是政府给钱和低保并无二致。光伏农业致力于引领农民致富,农民作为光伏农业的主要参与者和经营者,他们的积极性关乎光伏农业发展的前景。光伏农业存在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现象。如菌菇种植、禽畜养殖等,前期需要大量人工付出,中期需要精心养殖维护管理,后期需要销售渠道畅通,和市场衔接,全过程更需要农户具有专业能力,熟悉掌握养殖环节,而事实上,很多农户仅凭一腔热情,盲目投入,并未掌握专业知识。一旦产出低于预期,会影响农户热情,挫败他们创业、生产的积极性。
4 针对问题,策略研究
4.1 资金不足,多方合作
对于资金不足问题,不仅仅是政府一方的事,需要多方配合,多方助力。应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光伏扶贫项目。建议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是促进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政府应协调好与银行、企业的关系,与其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利用社会资本,拓宽资金来源。与贫困地区当地的金融机构合作,取得信贷的支持,与重点企业合作,光伏企业也可参与股权投资,鼓励企业捐赠,减轻扶贫项目的财政压力。多方合力攻坚,助力美丽乡村的和谐发展。
4.2 技术难关,专业攻克
在扶贫项目中,加强政企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帮互助机制。政府可以将电站建设和维护统一外包给专业的光伏企业,消除技术顾虑,也可保障发电效果。专业的光伏企业有经验有实力,安装施工规范,人员技术过硬,后期维护也有了保障。政府与光伏企业合作培养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光伏企业给予技术指导,让贫困户积极参与,开展讲座、实训课程介绍扶贫政策、安全用电、光伏知识等,培养他们设施维护、基本问题维修的技能,在项目完成后,由这支专业人才队伍开展扶贫电站基本维护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扶贫工作的顺利,发电效果良好促进贫困户增收。
4.3 政策引导,提高积极性
光伏产业与农业的结合归根到底是为了让贫困户脱贫致富,走上幸福路。农民是主体,发展新型农业,需要引导农民参与,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新事物,农民存在观望心态。这就要求政府工作人员下乡宣传扶贫,细致讲解政策,将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农民信任政府,支持政府。农民掌握光伏扶贫的各项政策,了解光伏农业的发展前景,感知国家对农村建设的强力支持,解除对新生事物的顾虑,势必能提高农民参与热情。此外,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和光照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支持光伏产业和当地的特色资源相结合,发展适宜本地的项目,引导农民参与建设。农民或从事农务劳动获得劳务收入,或以资金形式入股获得分红收入,或鼓励农民创业获得高收益,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扶贫重在“扶”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农村产业兴旺能加速农民脱贫致富,加速美丽乡村建设。
结束语
光伏产业以其绿色环保,可再生的独特优势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了不同的扶贫模式,精准脱贫,成效卓著,多地成功实现了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的目标,做到了真脱贫、脱真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了农民的主体地位,确保群众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光伏农业前景大好,农业与产业融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叠加,政府、企业、农民多方共赢,力图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势必为乡村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