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是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两翼”, 文章探讨如何再发力将乡村经济推向全面、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 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 决定着我国4亿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也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 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走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以“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两翼”, 深入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主线,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 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1) 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抓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二元经济现象较为明显, 东西部区域差距较大, 农村的资金、劳力等资源大量向城市转移, 农村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经济发展严重落后。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 依然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现实性命题。在国家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 加强城乡间、区域间的有机联系, 实现要素转化、融合提升, 亟需建立乡村与城市平等地位, 把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更加充分地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 更加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1]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 中国的城市是农民哺育起来的, 现在我们要转变思路, 确立全新的城乡关系, 乡村也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收反哺, 才能有效解决二元经济体制的矛盾。
(2) 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留守、记忆中的农村, 必须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科学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没有乡村振兴和现代化, 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们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不在城市, 而是在乡村, 乡村经济还是发展中的最大短板, 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 围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3) 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只有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才能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乡村经济发展将会更加协调, 农业现代化体系将更加完善, 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发展能够形成良性互动, 老百姓可以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自由流动, 农村会跟城市一样美好,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2 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再思考
(1) 实施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 要创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
广泛开展招商引资, 引进PPP模式参与乡村建设, 可采取股份制公司+农场主模式 (股份) +合作社模式, 形成合作共建, 充分运用好三权分置等相关政策, 盘活流转农村土地资源, 采取市场化运营管理, 经营好农业产业, 壮大村集体经济, 兼顾平衡好村民利益, 并与旅游相结合, 做好旅游产业的延伸, 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建设目标, 促进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辽宁省营口市的地区一些村正在探索的乡村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将农村的闲置耕地集中起来, 以农民参股、合作共赢的村集体合作社的方式盘活农村闲置用地, 而且不会失去对土地的所有权。这种“自愿入社、自由退社”的“共营制”能够激发农民的工作和监督积极性。将参股农民和受聘的职业经理人, 通过利益联结, 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成为目标一致的共同体。
(2) 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 要统筹谋划创新发展模式。
通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升级, 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突出特色产业支撑, 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上, 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以优势产业促进农民持续致富增收。树立“培育产业、强化龙头、创新品牌”工作思路,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例如辽宁省营口市拥有山海林泉的城市优势, 通过创新载体——如建立“特色小镇 (营口市熊岳镇) +乡村旅游 (温泉村) +文化景区 (望儿山母爱基地) ”“特色街区文化+海上娱乐+工业园区体验”等, 培育“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温泉疗养”“农业+运动”“农业+电商”产业相互融合发展, 构建形成城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农民致富, 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
(3) 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解决的是城乡差距、乡村短板问题, 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落后区域发展短板问题。
要因地制宜、科学统筹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认真研究地区之间的差异, 实施“一区一策”的原则。给予特殊地区一些特殊政策,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将地域的“一村一品”政策打包宣传, 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 找准自己的特色产业。协调毗邻乡村, 做好农业产业链的品牌延伸。乡村产业重点要基于更高效、更生态、更智慧的农业产业, 同时善于开发出高附加值农产品, 在区域协调中找准产业互补之处, 做好与乡村旅游、乡村温泉、民俗风情结合起来, 推动乡村振兴。
(4) 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 要实现人才协调。
乡村振兴靠什么?人才是关键, “戏唱的好, 唱戏的人是关键。”人才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现代经济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人才的驱动, 这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城乡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 也是人才资源向农村合理流转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目前城乡发展人才回流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是乡村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少, 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人才吸引力弱。二是乡村企业技术落后、发展空间小, 工作条件比不上大城市, 待遇不高, 留不住人才。三是继续教育培训机会偏少, 横向学习机会少, 人才培养条件较弱。因此, 积极搭建人才要素向乡村流动的桥梁, 探索有效的方法推动人才向乡村流动, 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 为乡村振兴提供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 激活城乡联动, 充分发挥人才带动作用。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 招考大学生到乡镇农技岗位任职;鼓励引导年轻人回乡就业和走出去的企业家回乡立业, 带动乡村脱贫致富实现振兴。
(5) 实施城乡、区域基础设施、金融融合。
在实施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上, 大力推行路网、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垃圾等连通工程, 打通各类断头路, 形成城乡完整道路网络, 提高道路通达性, 构建实施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完善乡村自来水村村通工程;进一步保障饮用水安全、优化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 及时清运, 建立生态文明新农村;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 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 金融仍是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中的短板, 贷款难、贷款贵、保险弱、上市少等问题仍是阻碍“三农”发展的突出问题, 需要深化城乡金融体制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 以满足城乡融合中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大力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在适度竞争中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切实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3 结 论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要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 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探索建立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着力在乡村体制机制、经济转型、合作开发、思想观念上下功夫,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路推动乡村振兴, 使农村的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作者:黄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