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必然之路。中机院专家认为,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经验表明,在宏观经济向下调整的过程中,环保投资力度反而会加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逐步形成良性互动。未来环保产业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在 PPP 模式的应用下,环保产业的发展将逐步提速,最终遵循发达国家的成长轨迹,占比将越来越高,中国环保产业未来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环保是经济转型抓手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 GDP 同比增长 6.9%,这已是连续几年中国 GDP 增速处于下降通道,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必然出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2 年中国实现了 9000 美元的年人均收入目标。从国际经验看,当一国的年人均收入达到 11000 美元左右的时候,往往就会伴随着经济换挡减速的出现,即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正处在这一时期。近些年,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政府和社会也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问题,认识到环保和发展不是对立的,在经济寻求质变的过程中,政府有望通过环保产业这个抓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中机院专家称, “十二五”期间,环境污染日益严峻,政府加大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力度,出台史上最严格的《新环保法》 ,明确“大气十条” 、 “水十条”等环境监测指标和考核目标,参与模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化改革转变,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统计数据显示,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 15%至 20%的速度增长,环保投资达 3.4 万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 62%,占到 GDP 的 3.5%。而在“十三五”期间,全国环保投入预计将增加到每年 2 万亿元左右,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 17 万亿元。
PPP 模式应运而生
中机院专家认为,环保产业的资金需求量比较大,光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保守估计全国范围内就需要 5 万亿元的治理资金,再加上土壤治理,资金需要总量将超过 10 万亿。如此巨额的资金需求,光靠国家财政肯定无法解决。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负债率又比较高,在不增加地方债务的背景下,推进环保等民生项目的建设,开始积极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PPP 模式应运而生。
相对于政府经营而言,PPP 模式合理规范引入社会资本尤其是上市公司参与民生环保项目,有利于项目财务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环保项目品质,有利于提升项目的生产效率和技术,长期可降低成本,走更为专业化道路,同时也可减轻财政负担,转而支持其他民生建设。对于具体项目而言,PPP 在资金和合作模式的优势,可让项目的融资成本、融资效率和完工进度都能得到提高。
具体到环保领域而言,有助于我国早日恢复和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早日达到发达国家环境水平。在所有 PPP 项目中,环保产业是最大的受益方向。据长江证券统计:截至 6 月末,环保类入库项目 3144 个,总投资额 1.81 万亿元,比 3 月末增加 460 个(1848 亿元) 。从项目数来看,环保类项目中污水处理项目占比最大(740 个,23%) ;从投资额来看,生态建设和环境占比最大,金额达到 4918 亿,占比为 27%。
他说,总体而言,环保产业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在 PPP 模式的应用下,环保产业的发展将逐步提速,最终遵循发达国家的成长轨迹,占比将越来越高,中国环保产业未来具备了中长期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