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市农业发展的背景和主要功能
国际都市农业组织、 世界粮农组织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将都市农业定义为: 位于城市内部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是一种包括从生产、加工、 运输、 消费到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和服务的完整经济过程,它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现代都市农业可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质量、 保障食品安全健康,为市民的生产、 生活等提供服务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其主要功能有三: 一是经济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农副产品,满足城市消费需求、 增加城市就业机会、 实现农产品增值、 农民增收的功能。二是社会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农村农业生活体验机会、 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并以此来提升农村特有的文化内涵、 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三是生态功能,发展都市农业可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打造宜人绿色景观、 还可以充当城市的隔离带,保障城市宁静自然的生活环境。
都市农业率先产生于欧美、 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现有特点、 农业发展基础、 生活发展轨迹大不相同,都市农业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中机院专家将着重对日本东京、 韩国首尔、 新加坡、 中国台湾等地的都市农业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对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2 亚洲不同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与经验
2. 1 日本东京
日本地少人广,资源匮乏,因此其都市农业多为“插花型”农业。居民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内寻找空置土地种植蔬菜、 瓜果等。在规划布局上,东京主要以日本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为依据,科学合理配置各类观赏景点、 公园绿地等。在生产形式上,主要以农业小型化、 集约化和现代化生产为主,蔬菜花卉则以现代园艺技术进行种植。在城市的周边地区,观光农业园的迅速发展,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日本都市农业模式主要有观光型农业、 设施型农业和特色型农业三种,其特征如下: ( 1) 产业化生产,通过改变原有农业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向机械化、 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从而解决生产效益低、 经营面积小等问题; ( 2) 农户向都市居民直接销售,以直销的形式向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健康的农副产品,逐渐淘汰效益低、 成本高的农产品,绿色保健品大量生产; ( 3) 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逐渐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日本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可概括为:
( 1) 各级政府组织对其高度重视,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
( 2) 模式多样化,多功能相结合,把生态旅游、 休闲农业等多种功能相互结合在一起,减少城市的绿化投资;
( 3) 政府关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 4) 依靠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使用高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
2. 2 韩国首尔
20 世纪 60 年代,韩国快速进入城市化发展和工业化发展,并先后开展了“新农村运动”。韩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导致农村大量人口向外流动,部分农业濒临崩溃。韩国政府建立起以政府为支撑、 农民自主研究等为动力,通过项目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增加农民总体收入,改善农村精神面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韩国积极推行绿色观光城市概念。1983 年,韩国颁布了《农渔村收入来源促进法》 ,以此来增加农村的收入来源( 除农业以外) ,1990 年颁布了《发展农渔村特别法》 ,1992 年开发了农渔村观观光农园,此后又相继利用留置农村地区的工厂来激活地区经济,尤其是农村地区发展。
绿色观光农业的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农林渔业娱乐的机会,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业余休闲时间,同时加深了城市居民对农林渔业的印象,形成了以绿色观光为核心的都市农业场景。绿色观光农业的出现,阻止了农村人口的流失,也减少了农民的转业机会,为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绿色观光农业作为自然导向型产业,投资规模比较小,是一种休闲娱乐消费型的项目,具有很大的经济活力。
2. 3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经济国家,面积 556 平方公里,具有“世界花园城市” 的美誉,自然资源匮乏,农产品、 水、 食品等都不能自给自足均需要进口,加上新加坡的城市化发展,耕地逐渐减少,它的都市农业是在几乎没有农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都市农业朝着高科技、 高产值、 高效率方向发展。
新加坡都市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是建设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以此来追求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和高产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例如新加坡都市乐龄农庄,将养老生活和都市农业相结合,使退休老人能够负担的起城市住房。
新加坡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基本农业设施,然后通过招标公司经营或者租给商人,租期为十年,目前新加坡共建有六个现代化农业科技园,这些科技园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追求高要求、 高标准的农业产量。同时,新加坡还建设有农业生物科技园,进行技术的研发工作,建立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培育热带观光种类的动植物,既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又可以推动加坡经济的发展。新加坡还根据自身岛国的特点,形成了环市区“都市农业带” 和沿海“观赏渔业带”。新加坡的都市农业具有非常典型的农业公园的特征点,既具有农业生产功能,也可以供市民参观学习、 休闲娱乐等功能。
2. 4 中国台湾
台湾大部分地区属于海洋性气候,常年气温舒适,降水量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主要种植有水稻、 甘蔗、 茶叶等,台湾的渔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农业产业。台湾的都市农业主要以市民农园、 观光农园、 休闲农场等方式存在,主要强调农业与人、 城市和自然的健康和谐关系,倡导生活、 生态和生产功能。
台湾到目前已建成 60 多处休闲观光农园,仅台北市就有三百多公顷,其主要功能有观光、 休闲、 教育、 体验、 游乐等,例如金车兰花园区,市民既可以看到兰花培育的新品种,还可以游览品种培育车间。台湾还致力于发展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台湾都市农业的典型代表,结合台湾本地的风土人情,打造观光、 休闲。采摘、 住宿为一体的复合式农场,例如九头休闲农场,分为茶园区、 休闲度假区等,即可以采茶品茶,又可以休闲度假,体验农耕的生活情趣。
台湾都市农业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 1) 农业形态多种多样,农业功能由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分布广泛,使农业既具有生产的功能,又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
( 2) 管理体制比较健全,蕴含丰富文化功能,农村自身具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各地的风俗民情更能带动现代人的兴趣,更好的体验农村的生活方式;
( 3) 强化教育功能,都市农业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认识自然、 了解自然的机会,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台湾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
( 1) 政府从组织、 制度、 资金等多方面扶持,早在 1983 年,台湾农政部门就结合地区特点制订了“发展观光、
休闲农业示范计划” ;
( 2) 农民组织—农会在都市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台湾当地农户大多数都会加入农会,积极推广和都市农业相关的内容。
3 亚洲都市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道路,走的是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发展模式为主,由此而造成的城市与乡村对立发展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严重的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我国的城市化浪潮自改革开放伊始步入加速阶段,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亚洲一些重要城市在实践都市农业的道路中积累的许多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对于推动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3. 1 制定合理的都市农业发展政策与制度保障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具有不同于传统农业所特有的经济功能,其是融合农业生产功能、 生态功能、 社会功能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发展都市农业是面对资源环境挑战,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适应人类生活物质水平提高的必然选择。合理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素,亚洲各主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国家(地区),均制定了适应本地情况都市农业的政策和制度以保障都市农业的发展,对从事都市农业发展的农民给予资金、 政策和技术支持。
日本政府通过制定都市农业发展立法和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以确保本国都市农业的有序推进,韩国自新农村运动以来,积极完善适应本国基本农业政策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如建立农业合作社、 制定统一的农业市场推广计划等,在我国台湾地区,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便制定了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当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都市农业的发展不同于传统农业仅依靠自然条件实现发展,其还注重科技、 人才、 资金和配套的基础实施来保障,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不可持续的矛盾依旧突出,在发展都市农业时诸如; 农业基础社会薄弱、 农业生产成本代价太高、 农民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业污染、 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薄弱等矛盾严重制约着都市农业的发展。
可见,在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和都市农业发展,其首要问题便是在依据国情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制定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发展政策,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分优化地域农业布局,制定严格耕地保护政策,防止对农业用地的无序占用,推进适应现代化都市农业发展的体制与科技研究政策支撑,深化都市农业的产业链,健全适应地域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市场管理体系,形成产、 学、 研与一体的科技农业发展模式,都市农业综合功能的发挥显然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各功能的实现均必须建立在合理、 完善的制度之上。
3. 2 积极实现都市农业综合功能对城乡建设的助力作用
都市农业所具有除传统经济功能之外的社会功能、 生态功能等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生产相对滞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大部分地区依旧流行,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因而积极地利用现代都市农业所特有的综合功能来实现农业的大发展裨益良多。
亚洲各主要的都市农业发展国家,其都市农业都不仅具有生产功能,更具有为市民提供游憩、 教育、 科普的社会功能,还具有为调节城市环境,优化日益破损的城市生态网提供保障的生态功能。就经济功能而言,都市农业摒弃了传统农业的破坏生态环境换取农业增产的落后生产模式,其选择的是一条走向生态、 健康、 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生产模式,诸如有机蔬菜、 鲜果花卉等,部分地区的农业观光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节假日休闲去处,为当地的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措施。就社会功能而言,城市的钢铁丛林隔绝了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美好追求成为各城市发展的主要价值点,街角农业公园、 社区农业园、 城市周边的农业休闲公园等均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去处,用于科学研究的农业研究基地,不仅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更为产学研相交融的现代农业体系提供了资源。就生态功能而言,都市农业摒弃了对传统化肥农药的滥用,走向一条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和谐发展的新道路,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实现农产品的健康化、 安全化、 优质生产,城市郊区的都市农业为修复破损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生态网保障,在当下我国的城市化浪潮迅速推进,环境的恶化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桎梏,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对于环境的修复意义极大。
因此,都市农业的综合功能为不同地域制定适合本地域都市农业发展政策,提供了多种选择,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地域资源、 环境条件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是发展地方农业发展的重要参照。
3. 3 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优势。因此地理环境的不同、 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 社会发展条件的不同,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本地域都市农业发展政策与模式的选择。在实现都市农业经济功能时,必须推进体制和思维创新,探究建立适合本地区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在实现都市农业生态功能时,必须对本地域的城市与乡村生态环境进行统筹思考,找准制约地区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主导矛盾和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次要矛盾,使之能够不仅兼顾农业的发展更注重城
市环境的修复和可持续发展,在实现都市农业的社会功能时,必须考虑城市居民的心理预期和要求,充分考虑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和城市儿童农业教育的使用便捷问题。
都市农业主要有如下模式; 都市文化农业型,以民俗旅游、 农耕文化展览、 农产品展览等为主。城市与城郊旅游农业,如体验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业,观光农园等模式。城市园林农业,其即作为城市的景观园林苗木供应地又可很好的保护城市环境。郊区生产农业,这是集现代化科技于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可见,对于我国的城乡建设而言,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制定本地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模式选择,应当量力而行考虑长远发展,积极利用好的本地域资源禀赋,结合都市农业的综合功能恰当选择城乡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
3. 4 政府主导、 群众参与
通过对比亚洲各主要都市农业发展国家和城市,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政府主导、 群众参与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占据主流,许多城市都积极的规划本地区的都市农业发展,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在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相关法律制度保障,招商引资,都市农业项目的社会宣传以及都市农业的相关管理等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群众组织的广泛参与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相对薄弱,在都市农业领域开展现代化的都市农业种植普遍存在压力,因此建立起联系众多农民和市民参与的都市农业合作社或群众集体组织,其与政府、 商业团体进行深度合作,充分积极的利用各方面资源,最大效度的调度各方的资源优势,从而形成规模化产业种植,商业和政府的参与,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资金、 技术、 市场更可以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
4 总结
都市农业的发展意义十分明显,对于当下推动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基础,现代化的都市农业种植已经成为各地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之间是具有极大的融合性的,日本、 韩国、 新加坡、 中国台湾地区等的都市农业实践经验丰富,这些国家或地区在选择本地域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道路时,均积极探索了适合地方资源禀赋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在促进我国的城乡建设时应当积极的构建完善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积极的探索适合地区的都市农业综合功能发挥的发展模式,促进政府和群众体系的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