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产业战争,谁才是赢家?
如果中日打经济仗,基本上是中国的损失会更大,而且很被动,因为我们经济很多方面是依赖于日本。反过来,日本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它在全球市场包括传统的像美国市场、欧洲、加拿大还有澳大利亚市场以及新兴市场有很多的产业,实际上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的市场。
所谓钓鱼岛问题显性化是什么意思?中日两国打贸易战?还是得动真刀真枪,在军事等各个方面跟日本对着干?以我个人的观点,在经济上跟日本对立,首先是两败俱伤,都会有损失,而且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损失要大于日本。
我们国民甚至我们舆论的宣传,基本都说日本的经济依赖中国市场,日本国内不景气,整个经济不好,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的市场,它才能够活着。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准确。请大家提前看看我的书《三井帝国在行动》这部书可能让你大吃一惊。2008年时这本书出版以后成为了畅销书,有人称为日本版的《货币战争》,当然它不是《货币战争》,而谈的是产业战争。
日本企业、产业在中国形成这样一个布局,藏在我们产业的很多核心地方,但是我们并没有感受到,我们只是知道有那么几个品牌。但其实,在日本,包括索尼、松下都是小玩闹的公司,真正那种日本的“央企”实际是不做具体产品的,是做装备制造、金融、商社。这些日本核心企业,相当于中国的央企,与我们的央企类似,比如联想、海尔、长虹看似挺有名,但实际上在中国也是小玩闹公司,真正大型的企业集团是不做这些产品的。
我们说抵制日货,抵制那几家公司的产品其实意义不大,日本也不会伤筋动骨。我为什么写了那么一本书?实际跟我的经历有关系,我在日本企业工作了12年。从1991年大学毕业,1993年进入日本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叫三井物产,它不是一般的公司。如果看日本历史的话,包括明治维新推翻当时的政府,背后是谁出的钱?三井出的钱。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没有钱了,谁给的钱?孙中山从哪儿要来的钱?从三井要出来的钱。
在三井财团里,我所在的三井物产实际是三井财团的一个综合商社,可能大家并不知道这个三井物产,但是可能都知道丰田、东芝,它们其实是属于三井财团的。它有这么样一个体系,财团有20几家核心企业,不是叫企业,而是企业集团,丰田只是其中一部分,此外还有外围的关联企业,也就是跟它关系比较密切的公司。还有,在二战后,它扶持起来的公司,像索尼等,这些事实,可能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
另外,三井财团跟住友财团现在合在一起,成为三井住友控股金融集团,住友里面有谁?是松下、NEC、三洋这样的企业,而现在三井跟住友的产业群其实是合在一起的。
只是说一个结论性的东西——中机院认为,如果中日打经济仗,基本上是中国的损失会更大,而且很被动,因为我们经济很多方面是依赖于日本。反过来,日本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它在全球市场包括传统的像美国市场、欧洲、加拿大还有澳大利亚市场以及新兴市场有很多的产业,实际上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的市场。
隐藏的日本经济实力
此外,包括越南、蒙古等国,也有大量的投资、大量的产业,所以所谓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其实是因为它把产业外移了,就像我们的温州,要是现在到温州看,一点也不景气,都是老弱病残留在那儿,但实际上温州人在全国全世界赚钱海了去了。日本也是这样,我们老用GDP衡量中国,但实际上看日本还有美国不能用GDP看,他们是资本输出国,他们国家的产业是在外面赚钱的,他们的经济实力并不完全都在国内。日本的GDP只占GNP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40%!
另外,我们老说日本“失去的十年”股市暴跌、房价暴跌。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就是日本房价跌了一半,股市跌一半多,但是它的日元升值了一倍多。如果用美元计算,它的房价没跌,它的股市也没跌。只不过用日元来计算的时候,看着是跌了,但实际上没跌。我们看到的很多数据并不真实,我们老是说日元升值对它打击,但是实际上只是短期对它的产业可能有影响,但是正是日元的升值促使了它的产业升级,把那些不赚钱或者低附加值的外移,集中精力做高精尖的东西。
日元升值为它在海外收购企业降低了大量成本,实际它的钱一下子更“值钱”了,收购大量的矿山和在海外投资,实际上对它带来的益处远远超过所谓的日元升值带来的损失。
我们对日本的误读还一直在报道,并没有理解真正日本的实力,让中国老百姓有很多误解。这让我们看的问题并不是真实的,实际上,日本隐藏的经济实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掌握装备制造的“核武器”
日本用产业和商业金融结合的财团,美国用华尔街的力量,占据了优势。那么,日本产品深入到我们的品牌背后,我们要想把它们打出去,靠什么?就要提高我们的装备制造业,提高我们的军工水平,四万亿不要扔到房子里面,四万亿扔在装备制造,搞装备制造就要无条件往里投入。
日本制造业经济体是很强大的,并不是媒体上说的衰败了,为什么?因为它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扩张的时候被美国打了一下,整了它一下,所以它躲起来,暗中较劲。
我不赞成大家砸日货的方式,但是我的观点是:一定要跟日本斗争,跟美国斗争。我也不同意说没有阴谋论,我认为就是有阴谋,而且美国有阴谋,日本有阴谋。他们的阴谋很简单,这种阴谋其实是阳谋,你说它是阴谋,是因为不懂它的玩法,所以认为是阴谋。它的阳谋是什么?就是为了它本国国民的福利而在全球争夺资源、争取市场,使用别的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这个就是他们做的事情。美国在做这个事情,日本也在做这个事情,我们现在想生活得更好、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能够享受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水平,那么我们也需要去拿资源、拿市场、拿技术,那么必然跟他们发生冲突对撞,这实际就是经济战争。
也就是说未来的战争或者说不用未来,现在已经有,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而这次世界大战不是拼刀枪而是一场经济战、金融战、产业战是商战,这场战争中,我们看到钓鱼岛其实也是跟经济有关的,资源争夺,不光资源争夺,通过钓鱼岛争端,中日之间争斗起来,那么可能美国在经济上就得益,包括美元霸权的巩固。
我们看到,就在中国跟日本在钓鱼岛这个事弄得这么凶的时候,2012年6月1号,中日之间达成了贸易以人民币结算协议。什么意思?这是对美元的一次挑战。我们看到,更多是在打经济战,这种经济战不是简单的砸砸日货,这种方式是打不赢的,我们一定用我们的经济体系。为什么别人能打赢,因为别人有发达的制造业,能够占据高端,因为它有它的一套体系,这套体系,日本用的是产业和商业金融结合的财团,美国用的是它的华尔街的力量。
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实际上是被压制的,所谓制造业转型就是我们鞋子、袜子、布变成新的东西,它能够叫制造业的转型吗?所谓制造业转型一定是往装备制造业越来越高端的方向走,我说的是材料、机床、生产线、成套设备,这些东西是什么?这些东西实际上是军工,日本和德国挑战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时候,靠的就是这些,只是战争把它的技术给拉下来了。我们在和平年代不能有战争了,不能拼刺刀了,但是我们还要有经济帐,要拉动我们的装备制造业、材料升级,得有打战争的勇气,要不惜花血本,战争的时候,不跟你算帐,不算将来利润是多少,统统没有,要全民投入。所以,日本产品深入到我们的品牌背后,我们要想把它们打出去,靠什么?就要提高我们的装备制造业,提高我们的军工水平,四万亿不要扔到房子里面,四万亿扔在装备制造,搞装备制造就要无条件往里投入。
钓鱼岛争端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这个争端提醒了我们的国民—我们要提高军事技术,带动我们产业升级。用我们的军事力量来威慑日本,威慑美国,保护我们在全球的商业利益,或者像美国一样用武装力量去搞油田,我们可能搞不过美国,但是我们得保护我们的利益。要做到,就需要我们付出努力。
从危机感身上找到信仰
按照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尤其是加入WTO后,不管是学界还是实业界,一个共性的认识是——科技的对外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多于自力更生。随着多方呼吁,社会舆论开始意识到要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研制出关键“零部件”。
然而,钻研之路并不容易。当下缺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师傅,也缺在阻碍自主创新环境下勇于改革的师傅,更缺在精神信仰上给年轻人鼓劲儿的师傅。
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有没有人或是该有多少人的问题,而是需要一种切实可抓的信仰建设,即让年轻人有一个充满干劲、为着自己的兴趣以及国家需求去释放拼搏的环境。
在这一点上,不止一位学者认为,日本就十分值得学习——从危机感身上找到信仰,比如《日本沉没》等影片带来的生存感冲击。
这样的危机感还来源于国内大众传媒上的言论。以那本曾掀起轩然大波的《中国能否赶超日本》为例: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势头逐渐减弱,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暴露。该书作者唐津一表示,面对近邻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日本国内从民众到学者普遍有一种不安全感,甚至是一种被中国超过的危机感,“要写本书鼓起国内年轻人的自信,同时给出危机的信号!”
而这恰恰是国内所缺失的,即一种爱国教育的缺失,而这种教育并非简单的言传,更在于身教,这也正是要用“师傅”来带徒弟,才能搞活中国工程科技的原因所在。
换句话说,“为了下一代,先找回这一代”。老一辈以身作则的行为可以慢慢影响到年轻人的想法,以至形成一种信仰——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而当信仰形成之时,浮躁、急功近利都将成为“浮云”。
2012年10月,当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之时,我们也开始反思,“我们要向日本——一个在自然科学领域已经有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度学习什么”。
关键不在于日本人有多聪明,而是其认真和执著,一个人、一个民族能够持续认真、执著地做一件事,除了内在兴趣的动力之外,一种较为完善的教育、科研、产业环境以及干实事的信仰环境是更为重要的。
以日本人骄傲的制造业来说,日本人自己也将其归结为民族特性中的谦虚和好奇心。1543年,漂流到种子岛上的葡萄牙船只带来了火药绳枪,这项技术立即就传遍了整个日本列岛,并完全改变了当时的战争形态。火药绳枪被人们彻底地分解开,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进行了复制品的试射。
面对有着先进文明的西方殖民主义者,日本人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兴奋地睁大双眼去推理其构造,并学习制作出了无数仿制品。从不满足的欲望使他们不安于“差不多”,而是要“做得更好”,这一点正是中国人应当借鉴的。
就当下还未降温的钓鱼岛事件,其实就是“一个变革的机会”——外部危机常常让国内齐心协力,形成一个共同的“信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