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机院对《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中轨道交通产业的深度剖析

中机院对《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中轨道交通产业的深度剖析


        高端装备作为制造业的高端领域,一直是国际竞争的焦点。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和一些大型跨国企业长期占据民用干线大飞机、卫星定位系统、大型医疗设备等高端装备的优势地位。近年来,高端装备国际分工争夺战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共同发力角逐的主战场。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均聚焦新一代高端装备技术的创新发展,以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一批高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大型客机(C919)成功下线,北斗导航系统突破千万级用户,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创造了世界半潜式平台之最,高铁、电力设备已经走出国门。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总体创新能力不足,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可靠性低;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装备主机面临“空壳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应用推广难等。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就是要集中资源,着力突破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先进农机装备等一批高端装备,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1.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夯实基础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推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切实重视落实高端装备的国产化依托工程,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统筹研发、制造、应用各环节,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装备,实现一批重大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打造中国制造业“新名片”,带动我国制造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针对高端装备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特点,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调动能力,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全社会资源,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探索新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高端装备的发展首先要立足国内,加快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起点发展我国高端装备产业,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坚持重点突破与夯实基础相结合。把握全球高端装备发展趋势,选择我国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重点方向作为突破口,实现重点领域的率先发展。同时,通过重大装备研制,带动基础材料、基础件、基础工艺、技术基础的全面突破,推进主机与零部件相互协调配合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能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掌握一批高端装备设计制造关键核心及共性技术,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能力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技术特色的全球品牌,大型飞机、民用航天、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核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进入国际市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成套装备以及先进农机装备实现规模化应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高档数控机床以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国产化程度大幅提升。

        ——实现一批关键装备自主可控。重点高端装备领域基础配套能力、系统集成能力明显增强。研发一批关键系统和核心部件,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对外依存度明显降低。在各领域研制一批技术水平高、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重大装备,部分装备质量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装备应用范围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一批首台(套)高端装备在关键领域实现应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生产生活和国防建设需求。自主知识产权装备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形成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主体。在各重点领域培育形成若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国际品牌,以及一大批专业化、国际化的中小企业,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基本建立。以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高在相关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

        到2025年,全面具备高端装备的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能力,各领域开发出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成套装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覆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和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重点领域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高速、城际动车组、重载列车。形成时速250-350km、轴重≤17t的高效低噪中国标准新型高速动车组系列,完成时速160-200km的城际动车组研制、工程化验证和运用考核,研制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及其车辆;形成自主化的高速列车用齿轮箱、轴承、轮对、转向架、轻量化车体、牵引变流系统、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链。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网车辆。研制时速120-160km与地铁互联互通的市域快轨列车;研制适应不同技术路线的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构建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检测技术平台;建立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网车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研制适应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快轨、城市轨道交通四个层级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完成高速铁路列车控制通信信号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CBTC系统的工程试点。

        智能化装备及应用。研制绿色智能工程化样车、绿色智能轨道交通系统集成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装备全寿命周期服务体系应用示范。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新型车体轻量化技术、高性能转向架技术、电传动系统技术、储能与节能技术、列车制动系统技术、列车网络控制技术、卫星通信技术;高铁信号移动闭塞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全自动运行技术、基于第四代通信TD-LTE的无线综合承载技术。

        2020年,时速350公里标准动车组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并实现产业化。时速250公里标准动车组完成型式试验、运用考核以及其他试验,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城际动车组开展工程示范应用,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化。完成无接触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现代跨坐式单轨客车的开发,开展工程示范应用,实现产业化。构成覆盖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快轨、城市轨道交通4个层级的智能绿色轨道交通装备的全产业链布局。
专栏4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专项。

        谱系化动车组研发、示范应用及产业化专项。时速350公里标准动车组:进一步提升转向架及车体、制动系统、牵引系统、齿轮传动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的自主化水平,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化产品,并实现产业化;时速250公里标准动车组:研制满足自主化、简统化、互联互通要求的车型,完成型式试验、运用考核以及其他试验,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时速160~20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及城际动车组:研制满足系列化、平台化、标准化要求的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展工程示范应用,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化;完成卫星通信在高速列车上的推广运用;完成智能化样车研制。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研发、示范应用及产业化专项。研制与地铁互联互通、时速120~160km、启动加速度≥0.8m/s2的市域快轨动车组,建立标准体系,形成产业化;完成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系列、现代跨座式单轨列车、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自主开发,开展工程示范应用,实现产业化。

        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研发、示范应用及产业化专项。研制自主化的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城际铁路列控系统、互联互通城市轨道交通列控系统、市域快轨信号系统,智能化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开展工程示范应用,建立标准体系、实现产业化。

3.组织实施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国防科工局、中国工程院牵头,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卫计委、保监会等部门参与,加强协调,共同组织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设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专家咨询组,为把握技术发展方向等提供咨询建议。

        (二)分类引导重点领域突破。以现有专项、工程和政策支持为主,相关部门分类承担对应领域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推进工作,重点支持各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大成套高端装备制造、首台(套)应用、试点示范等,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推进产业化和推广应用,鼓励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引导相应领域突破发展。

        (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突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系统集成、产业化应用、试点示范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产品试验验证工作,提高高端装备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中央财政资金以项目奖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形式,支持产学研用合作,鼓励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联合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和应用。

4.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有效统筹中央、地方和其他社会资源,做好部门间协调,考虑地方及行业差异,聚焦工程重点领域重点任务,加强与国家重大专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以及《中国制造2025》其他四个重大工程的衔接,确保工程各项任务的落实。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搭建产业供需对接平台及信息服务平台。

(二)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统筹考虑现有科技布局与科研资源的基础上,加强高端装备相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平台)建设,开展公共测试和试验认证及技术创新服务,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继续抓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突破和掌握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加大关键制造装备研发力度,加强军民创新资源集成融合。组织引导高端装备领域骨干力量,建立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高端装备产业联盟,构筑专利共享平台,在科研开发、市场开拓、业务分包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积极支持高端装备发展。继续实施现行高端装备及基础件财税支持政策。完善和落实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高端装备共性技术研发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继续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工作。发挥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作用,鼓励建立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各类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基金。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研究建立产融对接新模式,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品种和服务方式。加大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力度,促进高端装备企业融资、规模化发展。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端装备企业上市,引导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向高端装备领域倾斜。鼓励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高端装备融资租赁业务。

(四)着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引导企业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强化高端装备可靠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鼓励企业提升品牌层次,扩大品牌影响,支持自有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大力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品牌强企、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大企业集团。鼓励基础零部件、工艺辅具和适宜专业化发展的配套产品制造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一大批拥有知名品牌的中小企业。

(五)加大市场培育力度

        积极健全完善首台(套)政策,鼓励由装备使用单位和制造企业共同开发高端装备。探索建立高端装备发展与重大项目审批的联动机制,明确落实高端装备的国产化依托工程,选定工程项目所需的高端装备,组织使用单位、制造企业、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完善招投标制度,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监管。推动配套设备及高端装备维修、支援、租赁、服务等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点产业技术标准体系。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工程实施和创新平台建设,以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先导,统筹高端装备经济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力度,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激励与分配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七)提升对外合作水平

         结合“一带一路”等对外合作战略,支持国内高端装备企业“走出去”,并购或参股国外高端装备企业和研发机构,在高端装备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国际化品牌建设、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鼓励相关领域的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人才培训中心,与国内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和创新。

 


上一篇:中机院对新能源汽车出现“井喷式的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休闲农业与地产业相结合形成休闲农业地产研究分析

在线咨询 400-666-8495